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浅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刑事法律与案例》结课作业
——浅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061310418 王斌
这学期的选修课选了刘耀彬老师的《刑事法律与案例》,一开始觉得有关法律应该是很无聊的课,但是事实上这门课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关一些罪行的判定也让我长了不少知识。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法律和一些常见的罪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第十周的课程中老师提到了“洛阳性奴案”,让人震惊不已。

案犯李浩十分残忍,毫无人性,但是案发后受害者似乎忘记了恨,还在警察调查中试图袒护李浩。

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典型体现。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意图抢劫斯德哥尔摩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

这两名可能的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

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
金。

据说,当中一名遭挟持的女性,后来与之前绑架她的一名绑匪,在他服刑期间与他订婚。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范围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争囚犯、乃至于娼妓、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这项调查的结论是,如果符合某些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首先,受俘者必须真正感受到绑匪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其次,在遭挟持的过程中,被绑的人必须辨认出绑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举动。

第三,除了绑匪的看法之外,受俘者必须与所有其它观点隔离;
最后,受俘者必须相信逃离是不可能的事。

专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这种心理转变,可发生在三到四天时间,但必须强调的是,身历这种症候群的人并不是疯了,而是他们正在为保住生命而战。

这种症候群代表受俘者藉由讨好绑匪,以确保自己的一种策略。

受掳者尽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衅绑匪;而受俘者这样做的时候,也渐渐失去自我意识,直到完全接受掳人者的观点。

假如受俘者现在用掳人者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们就不再渴望自由,结果是当救援到来时,受害人可能会抗拒营救。

在这次事件之后人们才认识到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原来人也是可以被驯养的。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通常有下列几项特征: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这四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很显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容易在被绑架的人身上产生,有一些电影反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比如《地牢少女》、《倒霉追击令》、《我是一个贼》、《没完没了》等。

其中《没完没了》是我看过的一部电影。

其实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一部电影,不过其中一些情结还是展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阮大伟欠韩冬9.8万元,却一直欠钱不还,因为植物人姐姐,韩冬找阮大伟要钱多次,却始终没有要到。

被逼无奈就绑架了阮大伟的女朋友刘小芸。

刘小芸十分厌恶这个粗俗的歹徒,然而当她听阮大伟说,宁可韩冬撕票和不给钱的时候,她心里失望透顶。

韩冬为了追回欠款,刘小芸为了报复阮大伟,两人共同商议上演了一出戏来捉弄阮大伟。

阮大伟气急败坏,发誓不会放过韩冬。

老实巴交的韩冬被吓怕了。

不料刘小芸得知了韩冬大费周章只为救姐姐,打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实人。

其实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被绑架的人慢慢喜欢上绑架者的一部喜剧电影,因为电影中喜剧元素所以在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但现在回想起来,有还是有那么一点的。

韩冬绑架了住在医院的刘小芸,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韩冬给刘晓云做了裙子,给她打针……这些细节让刘小芸慢慢的喜欢上这个绑架自己的人。

在公安调查这件事的时候,刘小芸还为韩冬辩白。

事实上,韩冬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只是为了追回欠款,逼无奈才绑架了刘小芸,(上过这门课后知道这不是绑架,而是非法拘禁。

)从这点上说,这并不能严格算是一部反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电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

“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演绎的重要概念。

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这样谈到“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

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

为此,老布不惜举刀杀人,以求在监狱中继续服刑。

他刻骨铭心地爱上了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他终于选择了自杀。

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失去了意义。

或许看完这部电影我们赞叹的是安迪聪明才智、惊人的毅力、追求自由的心,但是还应该看到他没有被体制化,在监狱里面待了20年却没有和老布一样,被
这个让自己受惊折磨的监狱体制化而爱上这个地方。

这不是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吗?只不过施暴者变成了一个体制。

或许真的是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能在这种地方保持自己内心原本的那份追求。

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我们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形式上的民主……只不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慢性症状,说得严重些,就是“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尤其是自己的内心,在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才能避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还有就是要多多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关的知识,看看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关的电影,远离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做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