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文化价值结构
认同会倒向价值信仰坚定,并且能以非敌意的方式表达的
一方。更多时候,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被用来指人质对绑 匪的一种积极归因及认同,但实际上,绑匪同样也可能站 在人质的立场上行事。 认同实际发生的方向,即在绑架事件中谁会对谁产生认同, 取决于哪一方的信念更坚定。那些个性顽强,对于自身和 自身的生活方式有坚定信念,对人的心理有基本了解的 人质,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他们会在日常接触中逐渐对绑 匪产生影响。 1996年日本驻利马使馆人质绑架案佐证了特纳的观点。 在这起持续数月的绑架事件中,一些绑匪逐渐对人质产 生了认同,他们的敌意也渐趋弱化,恐怖分子内部的团结 受到了挑战。后来也有学者将这种绑匪对人质的认同, 称为“利马综合症"(CLimaSyndrome)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含义浅析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斯
德哥尔摩症候群、人质情结、人质综合 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 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 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病例起因
1973年8月2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某家银行里,突然
种受害者对压迫者或施虐者 的依恋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根 据贝耶洛特及其追随者的研究,斯德哥 尔摩综合症一般会表现出3 个基本症状
(1) 人质对于绑匪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的产生是
有前提的,它需要双方有交流和沟通。绑匪没有虐待人 质,并且有一些小小的善行。 (2) 人质对于官方的不信任,害怕和愤怒。人质认为,是 因为警察没有想办法尽快结束事件,才使他们被囚禁 在这里。同时人质也担心,如果警察采取突袭行动,他 们的处境会更加危险。因为双方一旦交火,他们即使 不被警察的子弹射中,怒火中烧的绑匪也不会放过他 们。人质将警察看作麻烦制造者,因为他们会破坏情景 的稳定。 (3)绑匪对于人质积极的情感体验。绑匪在感受到人质 的合作和对于他们事业的同情之后,会对人质的处境 和感受报以同情和理解。
一些参与人质解救的谈判者,出于提高人
质生存机会的动机,会鼓励斯德哥尔摩综合 症的产生。因为如果绑匪对人质有积极情 感,他们便不会轻易杀害人质。 但这是 一把双刃剑。有这种症状的人质 不但在营救过程中拒绝与官方合作,反而在 获释之后故意提供关于绑架者藏身地点的 错误信息,或者在绑匪被捕后拒绝出庭作证。
的相互依赖。绑匪知道,如果没 有人质,官方就会毫不犹豫地 以暴力手段结束这种僵局;同时, 人质也非常清楚,他们的性命完 全掌握在绑匪手中。双方都依 赖对方获得生存的机会。这就 促使- 一种“我们”(us) 和“他 们”(them)的再范畴化区分。 原本处于对立位置的人质与绑 匪之间,因为共同的命运被再范 畴化为“我们”群体,而官方被 视为“他们”群体。
受害者与压迫者之间这种“被误置的”
(misplaced)的情感联结,并非只存在于绑架 事件中,只要双方之间(无论是个人还是组 织)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如果满足 一定 的条件)处于弱势的一 方都可能对主导者产 生认同体验,如人质对于绑匪,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的犹太人对于纳粹军官,非裔美 国人对于白人,以及遭受家庭暴力的妻子 对于丈夫。
时间
时间是整个人质事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因素之一。在人质事件的早期阶段,人质和绑 匪持有的关于对方的刻板印象主导着他们的思 维和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的因素开 始介入到“人质一绑匪一外界”的复杂互动当 中。当各方面的因素倾向于导致双方积极的认 同时,时间拖延是有利于人质的。否则,如果消 极的认同产生,或者既有的刻板印象被强化,那么 事件持续的时间越长,人质越危险,因为疲倦和
闯进两个全副武装的绑匪,先是一阵狂扫乱射。绑匪 一边扫射一边说:Party开始了。此后,绑匪将几名银 行职员挟持为人质,并将他们扣押在银行的地下保管 库里。匪徒提出的条件是,释放在押的同伙,保证他 们安全出境,否则将人质一个个处死。
经过六天的营救,警方设法打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
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作好了危急情 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然而,离开保管库后,几名人 质反而将劫持者掩护起来,保护他不受警方的伤害, 此后甚至拒绝提供不利于绑匪的证词。更为离奇的是, 其中一名女人质还由此爱上了一名劫持者,等他获释 后就要嫁给他。
应对策略
受害者:反思的心性 强烈的道德感、坚定地信念以及一种扪心自问的反思
降低 弱化 警察:审慎的解救策略 一方面要使人质人性化,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表现出对人 质的过度关注。因为如果过多关心人质,绑匪会认为 自己被忽视。为了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平衡,应该先表 现出对绑匪的关心,然后再询问人质的情况。由于斯 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强大效应,美国防暴警察在受训时 都会被告知,不要轻易相信获释人质提供的消息,因 为他们可能提供假情报来帮助绑匪。 心理医生和家庭:有节制的介入
压力会降低绑匪对挫折的忍耐程度。
替代解释
认知失调论 情感投入、社会性投入、亲密 社会认同论 在绑匪与人质之间存在着很强
关系的投入、生活方式的投入
这些投入对受害人影响深刻,
甚至改变其人生,若是他们发 现控制者是坏人是恶人,那就 意味着他们在一件无意义的事 情上倾其所有(挑战了关于自 身才能的认知),并且与恶人 维持着暧昧关系(挑战了道德 良善的认知),这会使受害人 认为自己很愚蠢或产生负罪感, 就会体验到失调。为避免失调 产生的冲击,受害人宁愿相信 控制者是好人。
双方的联结会因警察没有满足绑匪的要求而被 进一步加强,因为这意味着,无论是人质还是绑 匪都要继续他们现在的境况,两者的利益都系 于警察。人质与绑匪成为同一条船上的人,警 察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当人质将自身与绑匪感 知为“我们”群体时,他不但会认同这一群体, 而且对这 一群体也会产生较高的评价,而作为 外群体的警察则遭到人质的鄙薄。当最近发生 的事件,唤起某一特定范畴化过程的时候,很 可能后继事件也会依据相同的范畴体系进行解 释。所以,人质即使在获释以后对绑匪的认同 以及对警察的敌意仍旧会存在,所以他们会提 供给警察错误的信息,并且拒绝出庭指证绑匪。
产生原因
七因素
面对面的交流 暴力发生的时间 语言 个体的(心理)知识储 备与经验 • 文化价值结构 • 刻板印象 • 时间 • • • •
四因素
• 绑匪威胁会杀死人质,并且 人质相信绑匪真的可能会这 么做 • 绑匪会向人质表达某种程度 的善意,经常给他们一些小 恩小惠 基石 • 人质没有逃脱的机会 • 人质与外界隔绝,他们所能 得到的信息皆来自绑匪 洗脑
暴力发生的时间
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暴力,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的产生会有不同的影响。实施绑架时的暴力, 不会阻碍认同的产生。绑架成功后,如果某位 人质有过激的或挑衅的行为,并因而受到了绑 匪的体罚和制止,这种暴力行为会被其他的人 质所接受,认为他是“罪有应得”,因为他破 坏了整个情境的稳定,并威胁到了其他人质的 生命。但是没缘由的体罚或嘲弄,会使人质更 加难以控制,并且使他们不易产生对绑匪的同 情心。
对此一个比较好的解释是情景的去范畴化
(decategorization)。此时,人质与绑匪的互动是在人际 而不是群际水平上,情景变成一种去范畴化的情景,人 质可能更关注每个个体的特异性信息,相应地较少注意 以群体为基础的刻板信息。这种“个性化”的接触形式, 加之绑匪对人质的一些善行,使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 生在情理之中。
刻板印象
特纳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会强化在双方的观念中已经
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但是,2002 年俄罗斯文化剧院的 人质事件对特纳的这一论点提出了挑战。俄罗斯人对车 臣人一直持有偏见,认为他们是不开化的粗野山里人, 但是在这次事件中,人质逐渐放弃了他们先前对于车臣 人持有的刻板印象,而且对之产生了好感,甚至在与他 们一起的时候体验到了安全(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