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甲】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9.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4分)(1)伛偻提携伛偻:(2)泉香而酒洌洌:(3)杂然而前陈者杂然:(4)则必即丰乐以饮即:10.下列各组加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11.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12.【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2分)【答案】9.(1)驼背,指老年人。
(2)清。
(3)错杂的样子。
(4)就,靠近,到。
(4分。
每小题1分)10.B(3分)11.(1)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2)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分。
每小题2分,关键词语理解正确、句式翻译恰当即可)12.【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都可)(2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老老少少。
伛偻:驼背,指老年人。
②句意为: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
冽:清。
③句意为:杂乱地在前面摆着。
杂然:错乱的样子。
④句意为: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即:靠近,到。
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两个“而”都是表示修饰。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B.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B。
1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地样子。
句意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②句中重点词:其,大概;谓,称得上;善,善于;于,在。
句意为: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结合甲文内容,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中可知,“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结合乙文内容,从“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中可知,“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二、(2019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题)文言文阅读(17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堅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3.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2 分)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4 分)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因为本其山川④遂书以名其亭焉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1)山水之乐 (2)乐其地僻而事简B. (1)在乎山水之间也 (2) 幸生无事之时也C. (1)名之者谁? (2) 修之来此D. (1)山行六七里 (2)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7. 【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和_ (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答案】13.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4.①像鸟的翅膀一样②情趣③根据④起名,命名。
15. B16. ①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7. 【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和_ 喜与予游也(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此外,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本句句意为: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
由此可知,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②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由此可知,意:情趣。
③句意: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
由此可知,本:根据。
④句意: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由此可知,名:命名,取名。
15. B都属于判断句式,意思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1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蔚然、深秀。
注意译出判断的语气。
②重点词有:简、安闲。
1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填写即可。
三、(2018年广西贺州市中考题)文言文阅读(13分)【甲】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志:记。
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
③占:占卜。
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
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
⑥忭:高兴,快乐。
10.下列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B.佳木秀而繁阴秀:草木茂盛C.民方以为忧方:刚才D.甲子又雨雨:下雨11.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