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控制强直性脊柱炎病情

如何控制强直性脊柱炎病情

说起强直性脊柱炎,很多饱受摧残的患者都会忍不住想问,这种危害性巨大的疾病到底能治好吗? 的确,很多患者在确诊患病之后都吃了不少苦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所以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时常会闪过很多脆弱的念头,甚至有的时候会索性放弃治疗。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国际和国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疾病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作为患者一定要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树立信心,一个良好向上的心态是战胜疾病的第一步。

另外,虽然说这种疾病十分顽固,不过只要患者坚持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都会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

对于很多的患者来说,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疾病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出现反复。

这就不得不提到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在我们平时忙碌的生活当中,引起这种疾病的病因有很多,所以如果只是采取了简单单一的传统治疗往往很难使疾病彻底康复,患病恢复期间稍微出现一点疏忽很可能就会使病情出现反复。

尤其是在冬季,风湿寒是最严重的时候,如果康复期间的患者没有做好防寒保暖就很可能导致疾病的复发,而这种疾病一旦复发病情往往会加重,复发的频率越高,病情就越难控制。

由此看来,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来说务必做好日常生活中细节的护理才能更好的辅助治疗,防止疾病的复发。

另外,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过程当中,患者都会或多或少的使用一些激素和止痛药,这种方法虽然会在短时间内使疾病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从长远考虑是对疾病的治疗非常不利的。

首先止痛药只能暂时的缓解身体的疼痛症状但是却不能真正的治病,药物作用一旦过去患者还是会疼痛难忍,甚至会出现疼痛加剧的情况;激素的使用通常会有较大的负作用,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过程当中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病率,而这些并发症往往比强直性脊柱炎本身的危害还要严重,并且一旦发病就很难控制。

抛开疗效不谈,止痛药在某种程度上会损伤人体的神经末梢,影响诊断结果,而激素的使用对人体的伤害更是可见一斑。

这样看来,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当中要想彻底康复还是要注重方法的选择,千万不可盲目跟风,有病乱投医。

以骶髂关节炎最为突出。

骶髂关节出现x线征象时往往已较迟,几乎完全是双侧性。

最初出现的是关节附近有斑片状骨质疏松区,特别是骶髂关节的中下段最为明显。

接着便出现了骨腐蚀与软骨下骨皮质硬化。

在骶髂关节的中下段,髂骨面覆盖着薄层软骨,因此该处首先出现骨骼变化,且比较明显。

在骶髂关节的上1/3 处,有坚强的韧带连接着骨面,也可以有类似的X线征象。

软骨下骨侵蚀的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的假性增宽。

接下去便是纤维化、钙化、骨桥形成与骨化。

一般说来,软骨下骨皮质硬化比骨腐蚀明显些,最终骶髂关节完全强直,通常需数年之久。

在脊柱方面主要表现在椎间盘、脊椎小关节、肋脊关节,后纵韧带与寰枢关节。

很少有上述关节出现病变而骶髂关节却不受侵犯。

早期阶段,椎间盘纤维环浅层有炎症,伴反应性骨硬化与邻近椎体腐蚀,使椎体变成方形。

纤维环逐渐骨化,并有骨桥形成。

同时脊椎后关节和邻近韧带亦有类似的变化,最终脊柱完全融合,如竹节状(图96-10)。

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还可以出现椎间盘周围椎体骨质腐蚀和硬化,竹节状改变亦在此节段中断,通常发生在疾病的后期。

临床上常有急性发作,并有局限性疼痛。

该区常有上述X线征象,称为"椎间盘炎"。

这种病变易误诊断为结核、化脓性骨髓炎,甚至认为是转移性病灶。

周围大关节炎症以髋关节最常见。

表现为对称性、均匀性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板不规则骨硬化,关节外缘骨刺形成,最后骨性强直。

肩关节为第二好发部位,病变情况与髋关节相类似,骨腐蚀主要发生在肱骨头外上方。

单节段脊柱截骨术:一般选在腰2~3或腰3~4之间。

以腰2~3节段为例,截骨的范围为腰2棘突与下关节突的下半部和腰3棘突及上关节突的上半部,楔形截骨的尖角应针对腰2~3椎间盘水平。

截骨完成后即应用矫形架或手法进行矫形,使前方的前纵韧带折断,腰椎前凸增加而改善驼背畸形。

截骨平面应接触良好,并需用牢固的内固定物,以往都用不锈钢丝缚扎棘突,目前以Harrington 棒或Luque棒较为常用。

术后石膏背心固定时间不应少于6个月。

单节段截
预防
1.采用正确的工作姿势,特别是长期从事同-姿势工作的人要注意适当的活动。

2.防止过度疲劳。

3.正确的睡眠姿势。

4.防止风寒、潮湿的侵袭。

5.使用合理、符合健康要求的寝具。

不良的寝具是许多脊椎病的祸根。

6.加强锻炼、特别是颈部和腰部的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