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论期末复习题

教育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1、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是以教育中最一般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3、《学记》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专著。

4、教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是从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开始的。

是以夸美纽斯、1632年他所著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5、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原理》,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6、《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7、杨贤江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著的《教育学》被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9、布鲁纳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科结构”、最有价值的提出“发现法”。

10、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环境11、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12、个体本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个体的自然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即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等人。

13、社会本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代表人物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人。

14、教育方针规定了教育发展与努力的方向,而教育目的是提出教育的质量要求。

15、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16、教育目的具有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19、教育制度的构成有:教育体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生存和运行的整套规则20、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21、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22、我国现代学制如于清末。

1902-1903年间清政府先后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现代学制。

23、中国现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

”24、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25、课程标准要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6、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团队、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等。

其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27、课外活动的教育学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儿童发展观和小学教育基本目标。

28、国际社会第一个肯定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是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29、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二、名词解释1、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一切活动。

2、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3、教育目的:指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各种规范或规定。

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8、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9、教育途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组织形式。

10、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1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期使学生得到主动、生活活泼的发展。

1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其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两个重要的方面。

1、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1)可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

(2)可以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打好理论基础。

(3)可以帮助师范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2、教育的特点(教育本质)(1)专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特点(2)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及其相互制约性(4)教育作用的发挥是自觉性和强制性的结合(5)教育效果的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统一3、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3)教育形式、手段的多样化(4)教育内容的综合化(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作用(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5、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1)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职能(2)教育的传递功能。

教育的传递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3)教育的筛选功能6、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1)是劳动力和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可以直接生产科学技术(4)具有经济效益7、“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A、关注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8、学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9、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和少走弯路。

10、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2)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3)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5)教育则是人发展的有效手段。

11、我国的教育方针的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3、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人的素质的内在提高以及全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4)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14、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直接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1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3)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16、小学德育的内容: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17、思考:有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你是怎么看待的?:各育之间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和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18、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渐融合(3)高等教育层次化、多样化19、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20、课程的实施(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义务教育是普及、强迫性的。

任何部门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擅自取消国家课程计划之内的课程。

(2)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教育的根本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尽可能尊重学生差异、满足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发展需求。

(3)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运用恰当的课程评价方式,培植孩子的学习信心。

21、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2、教学的本质(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23、课外活动的特点A.组织上的自愿性 B.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C.形式上的多样性D.活动上的自主性24、未来教师专业素养(1)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