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1. ()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A) 深厚积累(B) 宏约深美(C) 厚积薄发(D) 博纳厚积[分值:]2. ()开发特别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将学生的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A) 国家课程(B) 地方课程(C) 教育课程(D) 学校课程[分值:]3. ()是辩证统一的。

生理健康固然是生存的基础,但就现代社会而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A) 心理健康(B) 身心健康(C) 生理健康(D) 心灵健康[分值:]4. ()也是学生树立崇高正确的人生追求,实现自主(A) 小目标牵引(B) 大目标牵引(C) 目标牵引(D) 以上都不正确[分值:]5. 人的潜能具有一定的(),有些潜能在常态下难以(A) 显性(B) 共通性(C) 差异性(D) 隐蔽性[分值:]6. 促使知识内化,使学生形成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A) 基础(B) 目的(C) 追求(D) 以上都不正确[分值:]7. 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A) 经络通畅(B) 脉络贯通(C) 全线贯通(D) 厚积薄发[分值:]8. 在每位个体的各种潜能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表现(A) 劣势潜能(B) 优势潜能(C) 共性潜能(D) 个性潜能[分值:]9.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A) 历史底蕴(B) 文化底蕴(C) 文化修养(D) 社会积淀[分值:]10. 人的素质的差异,常常就是所拥有的()的差异。

(A) 社会地位(B) 出身贵贱(C) 文化高低(D) 文化底蕴[分值:]11. 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A) 自然(B) 教室(C) 家庭(D) 社会[分值:]12. ()是民族振兴和人们成才、成功的根本依靠和(A) 学习素质(B) 科学文化素质(C) 思维素质(D) 思想道德素质[分值:]13. ()是指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体或组织的基础。

(A) 社会角色(B) 社会定位(C) 社会地位(D) 社会身份[分值:]14. ()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自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A) 主体潜能(B) 主体精神(C) 精神素质(D) 道德素质[分值:]15. 塑造与潜能实现应该是()。

(A) 对立的(B) 统一的(C) 辩证统一的(D) 对立的统一[分值:]16. ()不仅是每个人在社会立足发展的前提,也是(A) 个人素质(B) 个人品行(C) 法纪责任素质(D) 思想道德素质[分值:]17.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A) 知识内化(B) 知识外化(C) 知识爆炸(D) 知识传承[分值:]18. ()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运用。

(A) 施教态度(B) 师德教育(C) 学历教育(D) 文化素质[分值:]19. 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

(A) 科学观(B) 学生观(C) 人生观(D) 世界观[分值:]20. 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是()(A) 一次性(B) 非一次性(C) 持续性(D) 经常性[分值:]21. 与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统一性(共性)的特点(A) 教育课程(B) 校本课程(C) 地方课程(D) 课改课程[分值:]22. ()强调的是教师心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在指导(A) 个别教学(B) 个别化教学(C) 单一教学(D) 针对性教学[分值:]23. 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的。

(A) 文化素质(B) 个体素质(C) 教育素质(D) 科学素质[分值:]24. 素质教育对教的基本要求是:(),但一定要教(A) 为教而教(B) 教学相长(C) 教到必要(D) 教有所学[分值:]25.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

这(A) 整合优化(B) 集中统一(C) 开放创新(D) 解放思想[分值:]26. 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的()始终起着至关重(A) 品行道德(B) 学历资质(C) 教学水平(D) 言传身教[分值:]27.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A) 素质教育(B) 目标教育(C) 成人教育(D) 高等教育[分值:]28. ()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

(A) 教学(B) 教师(C) 学校(D) 学生[分值:]29.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

(A) 学以致用(B) 学为我用(C) 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D) 以上都是[分值:]30.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A) 个性教育(B) 社会教育(C) 素质教育(D) 学校教育[分值:]二)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1.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某一层次教育目标的设计者,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处于决策层次的教育工作者要对全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每一个学校的教育目标进行设计(B) 学校领导者需要对本学校的教育目标进行设计(C) 授课的教师需要对本学校的教育目标进行设计(D) 每一位教师需要对本学科乃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周密设计[分值:]2. 提高精神审美素质方法主要是()。

(A) 充分认识精神审美素质的极端重要性 (B) 全面掌握知识,多维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C) 不断内化精神审美方面的知识(D)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教育所有学生充分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确立的我国实行三步走的伟大构想、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崇高追求[分值:]3. 与全面振兴国家的要求相比,目前人们思想素质还存在的一些差距是()。

(A)认识偏颇,观念陈旧(B)社会公德不足(C)良心约束无力(D) 视野短浅[分值:]4.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塑造与潜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结合,意思是(),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A)以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B) 以科学方法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C) 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和完善(D) 以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个体能动力为依据[分值:]5. 高质效传递知识信息的具体方法丰富多彩,要做的主要工作主要是()。

(A)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B) 加强学校与社会知识信息的沟通和图书资料的保障(C) 加强互联网络建设,实现整个知识信息便捷沟通和快速传递(D) 压缩、减少知识信息重复交叉等无谓损耗[分值:]6. 素质教育目标设计的依据主要从()方面考虑。

(A) 理论依据(B)国外教学模式(C)政策、法律依据(D) 现实依据[分值:]7. 素质教育的“大课程观”是()。

(A) “大教育”的组成部分(B) 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C) 主要包括以实现人类文化传递和再生产为目的的学科课程(D) 以潜移默化为途径的隐性课程[分值:]8. 情感层面的听也可以分为()等状态。

(A)建构的听(B)无感情的听(C)共情的听(D) 有感情的听 [分值:]9. 高等教育研用有得的范围更是广泛,可以是(),还可以是某方面知识体系创立的研用有得等等。

(A) 某学科、专业知识空白点补充完善的研用有得(B) 对专业知识在专业岗位实际应用中的研用有得(C)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用有得(D)[分值:]10. 以下有关素质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B)素质教育思想是现代化教育的产物。

(C)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领导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D) 素质教育的实施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具有政策性的某种强制性的性质[分值:]11. 在现有课程中难以容纳的内容中,当前亟待充实的内容主要是()。

(A)道德修养教育(B)营养教育(C) 生存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分值:]12. 素质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具有的含义是()。

(A)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作好心理上的准备(B)使学生作为现实生活世界而非虚拟世界的一名具体的成员而有尊严地生存(C) 要使素质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生活管理相结合(D) 开展闲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闲暇素养[分值:]13. 教材的丰富属性决定了教材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就其促进个体素质发展而言,主要表现为()等方面。

(A)教育目标制约着教育方法的选择(B) 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为个体素质发展奠定较高起点的功能(C) 教学方法又反作用于教育目标,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D)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分值:]14. 素质教育过程运用启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是()。

(A)大目标牵引(B)高质效传递(C)新思路构建(D)最佳人选调配 [分值:]15. 对待自然、社会事物应()。

(A) 在一般审美的基础上,运用个人智慧、选择独特视角,尽情领略各种美的存在与风采(B) 要注意艺术美、景物美、生活美、人体美等外显形式的美(C) 要善于发现人格美、精神美、科学美、道德美、心灵美等内在本质的美(D) 以一种良好的心态,自觉努力创造美,唤醒心灵美的情感[分值:]16. 素质教育主张()。

这就必须兼顾所有学生。

(A) 学生应各得其所、各展优长(B)所有学生都应公平享受教育权利(C) 使各具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D)不歧视或遗漏任何一位教育对象 [分值:]17. 当前我国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人总结存在的隐忧主要是()等方面。

(A)健康意识淡薄(B)生育质量不高(C)缺乏保健常识(D) 忽视心理健康[分值:]18. 素质教育概念应该把握的要点是()(A) 它清晰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内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B) 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C)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 (D) 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分值:]19. 社会文化的核心包括()体系。

(A)社会价值 (B)社会规范 (C)社会生产 (D) 社会发展 [分值:]20.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尽可能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追求()。

(A)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B) 以有机联合实验为关键(C) 以加强学员独立探索和主动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核心(D) 以全面开放实验室为关键[分值:]三) 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 和,则正确选A,错误选B1. 应试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是实施应试教育的蓝图,内在地决定着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范围和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