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2011级地理科学班:姓名宋晓娟2011131116
摘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万。
洞庭湖区具有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同源性,历经多年的保护和开发,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具备了良好基础。
洞庭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当下的洞庭湖区发展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因此,在构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时,应注重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突出产品环保;打造生态城镇体系,实现人居和谐。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一、洞庭湖生态区概况
(一)范围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图一),地处湖南省北部和湖北省南部之间,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和最大的调蓄洪湖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自然通江湖泊之一。
洞庭湖区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丘岗及外围低山区,土地总面积37360平方千米。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
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
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均在全国占加大比重,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图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位置示意图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功能旺盛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长株潭、武汉腹地经济区、是“两型”试验区。
1.生态功能旺盛区。
洞庭湖是一个典型的调蓄洪湖泊,入湖河口三角洲,各类植被洲滩,8条主洪道,东、南、西三个湖盆,共同构成了洞庭湖自然生态系统。
由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表现出其生态功能的旺盛,能容纳的景观多样性,功能的完整性。
2.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代农业是洞庭湖的先天优势,但也需要追加相应的措施。
第一要进行土地整理,大规模平整的土地是运用现代技术的重要保证,包括灌溉技术和机械化手段;第二农业的规模化,将农业用地转变为规模经营,将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发展;第三是农业工业化,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整合,最终形成工业化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正真实现增值曾业、工农融合、城乡一体。
3.是长株潭、武汉的经济腹地。
洞庭湖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相连,并且二者唇齿相关、优势互补,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4.是两型试验区。
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是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洞庭湖位于两者中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定位为“两型”试验区理所应当。
二、规划背景
继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第四大板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洞庭湖地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近些年的不合理的开发,使得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为实现洞庭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本地区的政府予以大力支持外,更要抓住国家给予的契机,将洞庭湖的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从而赢得更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湖南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和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三、规划意义
近年来,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洞庭湖湖泊日益萎缩,低枯水位期提前,长江年入湖水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湿地萎缩,再加上农业化学肥料排放量增加,导致湖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总体呈中营养状态,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湖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发展制约因素多,基础设施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地方财力比较薄弱,湖区已从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变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能够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利于巩固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有利于平衡区域利益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途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
同时洞庭湖经济区的建设也是完善长江流域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条件下,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平衡东、中、西部的经济关系,提升湖南、湖北的战略地位,呼应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将长江流域的两大调蓄洪湖泊并行治理,恢复周边生态,恢复期调蓄能力。
真正实现在经济上与生态上的双赢。
四、战略分析
(一)战略定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洞庭湖区域的发展现状、比较优势和区位特点等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并广泛征集相关专家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五方面的战略定位。
一是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二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三是“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四是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五是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二)发展原则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其目的在于突破湖区的发展瓶颈,维护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要制定一定的原则。
1.生态优先,人水和谐。
树立生态文明名观念,突出综合治理,坚持治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将患转化为利,实现山与水、江与湖、人与地和谐友好。
2.富民为本,城乡一体。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两型引领,四化协同。
坚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做绿色发展之路。
通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以及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环境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时提升的新路子。
4.改革创新,合作共赢。
加大重点和关键领域的改革力度,着力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五、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环境保护
之前我们提到洞庭湖地区是生态功能旺盛区,其价值大,但湖区人民为了维护生态环境也付出了较高的成本,如关闭一些当地的造纸厂。
湖区的一些资源的利用也因保护而得不到有效地开发,造成工业的落后。
因此国家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是湖区人民自觉资源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要加
强国际交流,拓宽金融渠道;设置奖励项目,鼓励人们积极性,使其得到真正的保护。
(二)制定科学规划,引导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是其实施的第一步,我们要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及区域性原则,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科学谋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区域的协调发展,把洞庭湖打造成环境更加优美、产业更加优化、社会更加和谐、特色更加鲜明的生态经济区。
(三)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条件
基础设施是地区发展的保障,洞庭湖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机遇,跟多的争取国家对洞庭湖地区的政策性支持,进一步完善交通、水利、能源、环保、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将洞庭湖地区建设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促进洞庭湖地区长期、可持续、生态发展。
(四)加强区域联系,认真落实规划内容
规划作为整体的构想,只有行动才能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区域间的协作联动机制,陈促进区域发展的政府之间、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动,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共用、产业共兴、发展共进,促进湖区的龙头企业及产业集群的壮大和科学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生态宜居区域,改善洞庭湖以及受影响的周边区域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湖区的直接关系民生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达到全民共享,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把洞庭湖区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园”
批语:
1、总体框架结构完整。
注意错别字与语句通顺的修改。
2、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再进行总结和梳理,使条理更清晰。
3、修改后可以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