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
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着重放在段的训练上。
三年级段的教学主要任务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有关内容,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能找到重点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知道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一、读段在段的读、说、抄、写过程中,读是基础,读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读下去,达到透砌理解。
过程得当,能理解得顺,理解得深。
应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初读,要突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对于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通过讲读,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三要熟读.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使学生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说段说段在读段之后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
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课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可以联系课文,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能写就不说,能说就不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段在三年级段的教学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
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告诉学生写段时,.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
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
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
本册教材后有很多写段的练习题,应尽量让学生多动笔进行写段训练,使学生语文能力有所提高。
三年级语文班主任教育叙事:有一种爱在静静地流动开学三周了,我从还没有对一二班的小朋友们说过“白老师爱你们”这句话,可是今天我说了这句话。
就像在家长会上说的,赏识教育加严格要求。
开学了,我没有很宠他们,而是用我的眼神,用我的语气,用我的动作,用我的心去喜爱他们、观察他们、保护他们。
说到“保护”,是有来由的。
因为与全班小朋友分享了夏雪桐编的故事,今天夏雪桐在冲澡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她自己编的故事,因为她还不会打字,所以我帮她记录了下来,很有意思。
《爱吃面包的小猫》有一只小猫特别爱吃面包,于是,他跑到商店买来了稻谷种子,并问他的好朋友小狗\小兔和小猴,“要不要和他一起去种稻谷?”,小狗、小兔和小猴正在玩游戏,他们都说不去;于是小猫只好自己一个人去种稻谷了;到了丰收的季节,小猫要去收割稻谷了,问小狗、小兔和小猴要不要和他一起去收割稻谷,可小狗\小兔和小猴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小猫又只好自己一个人去收割稻谷了;等小猫收割完稻谷,把面团揉好\把面包烤好的时候,面包的香味把小狗\小兔和小猴都吸引过来了,小猫端出自己亲手做的面包,自豪地对他的好朋友说:“这是我用自己种的稻谷做成的面包,请大家吃面包!”------雪桐口述,妈妈记录听完后,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感悟,有说要勤劳的,有说不要贪玩。
李晓蔷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每个都有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要做”。
是啊,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事情做,要做哪些事情呢?白老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做哪些事情?小朋友有自己的事情做,要做什么事情?我发现孩子在讲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具体居多,但细节不多,孩子正处于这个阶段,我也不能对孩子要求太高。
说到老师要做的事情,胡琛愉说:白老师要保护我们。
我当时确实有些震惊。
我真的从来没有给孩子讲过“老师要爱你们啊,保护你们之类的话语”但孩子就是天使,他们敏感而美好,当我全心付出的时候,他们是在全身心地感受着我的付出。
我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播种爱。
当我将这点点滴滴播撒在孩子心间时,他们感受到了我很欣慰。
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12×7= 7452×2= 104476 ×2= 3808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
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
”一边说,一边还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置,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这样就治好了。
”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
”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得张晓丹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
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
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的题目设置“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
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
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
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叙事环保问题已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环境保护倍受世人关注的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大到电视新闻,小到课本教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环保紧密地联系着,在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中,就有这样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昔日美丽的小村庄最终被洪水淹没。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情景创设的方法。
黑板上有彩色粉笔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袅袅的炊烟,精美的画面吸引着同学们。
学生一边欣赏图画,一边朗读课文优美的文字。
我们仿佛置身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正在大家陶醉其中的时候,故事出现了转折,人们拿着锋利的斧头上山砍树,有的盖房,有的造犁......这时,我擦去了黑板上的几棵树,又画上了一个个树桩。
我看着同学们,同学们也专注地看着我,我问:“同学们,你们需要树吗?谁需要?”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起初是沉默的,后来就开始热闹起来。
“老师,我需要一棵树。
”于炎生说。
我听了,显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问:“你要做什么?”“我要做家具。
”他坚定地说。
“哦,做家具,那是应该的。
好吧!你上来砍一棵树吧!”说着,我把“斧头”递向他,他兴奋地跑上讲台,接过“斧头”擦去了一棵树,留下了一个孤零零的树桩。
这时,更多的同学举手了,我又叫了一位同学,“你想砍树做什么?”“我想建造一座别墅!”刘昊源说完,大家都惊奇地看着他,有的还在议论,“建别墅,两层的,要砍好几棵树吧?”听了同学们的议论,我也表示肯定:“对,要砍好几棵呢,为了能见到漂亮的别墅,你砍吧!”“老师,我想造一座船。
”乔奕宁兴奋地说。
有了刚才的意外发生,我改变了回答方式:“造船,那你觉得需要几棵树?”只见他的眼珠子一转,脑袋一歪,思考了片刻说:“一棵大树吧!”“好,上来找一棵大树,砍了背回家吧!”同学们听后一阵嬉笑。
······就这样,黑板上茂盛的树林没有了,留下了一个个可怜的木桩。
此时,同学们望着黑板,有的好像在深思什么,而有的还沉浸在砍伐后的喜悦当中。
我的一句话打破了片刻的沉寂。
“同学们,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人人都上山去砍树。
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没有了,裸露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接着,发生了更可怕的事情。
谁知道发生了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都迅速浏览课文,并从中找到了答案——山洪暴发。
同学们认真地读着课文,体会着山洪巨大的威力,感受着山洪给小村庄带来的不幸。
“同学们,山洪暴发之后,小村庄是怎样的?”我想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想让学生从自己合理的想象中明白道理。
“庄稼淹没了!”“家具冲走了。
”“别墅也没有了。
”“老师,乔奕宁造的有船,他可以坐在船上度过这次洪水灾难。
”于炎生的回答引起了我和同学们的注意。
他的回答显示出了他机智的一面,也说明了人在灾难面前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对呀!乔奕宁,请你来讲台上。
”于炎生的回答也让我的教学程序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当乔奕宁走上讲台时,他一脸茫然,好像不明白我的意思。
我连忙解释说:“奕宁同学,你现在坐上你自己建造的船。
”听了我这句话,他才明白过来,脸上露出了喜悦。
“请问你在船上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还有冲毁的房屋,还有一些人被洪水淹没。
”他说了很多,大家也在认真地听着。
“还有一些被困的村民,那你应该怎么做?”“救他们。
”他回答得干脆利落。
“对,应该去救他们,谁被你救上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举手,并大声喊着:“救我!救我!”此时,大家已经完全置身在这场洪水之中,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紧急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