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管理7城市规划管理专题培训课件

城市管理7城市规划管理专题培训课件

(1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 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 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 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营建(规划)都城时,(选址时)城市 平面边长九里,城门大小三个门(设立两个侧 门)。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九横。(纵向?)街 道宽度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殿的左边(东) 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 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2)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 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 统治。
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 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
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 治。
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 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 完整的体现 .
美国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家:
门德福(Menfold)说过:“真正影响城市规 划的是深刻的政治经济的转变”
Diyijie 城市规划de bianqian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等级、宗法 ------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局 ------分区为:行政分区
皇城位于内城的 南部中央,宫城 位于皇城的东部, 并在元大都的中 轴线上。皇城东 西分别设有太庙 和社稷,商市集 中于城北,体现 了“左祖右社” 和“面朝后市” 的典型格局。
北京曾经是元朝的大都。元朝的城墙是夯实的 粘土,外边没有包砌城砖,经不起雨水的冲刷。明 朝开始修建城墙时,就以元城墙为墙心,在内外两 侧加砌城砖,并从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移动了五里, 在沿着现今北京二号地铁的位置上,修建了北京的 内城。
•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 发展 , 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 强调 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二)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在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 (Hippodamus)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 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 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这一模式 在其规划的米列都(Milet)城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
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2。 2、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1。 3、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 4、陈友华 赵民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2000。 5、[英]P.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5。
城市结合地形成 了不规则的形状, 棋盘式的道路网, 城市中心由一个 广场及一些公共 建筑物组成,主 要供市民们集合 和商业用,广场 周围有柱廊,供 休息和交易用。
古罗马时代: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
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 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巍峨的城墙环绕整个北京,内城周长45里,外 城周长28里,蔚为壮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城墙是北京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古都 的象征。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 (1)中国 古代城市规划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 会秩序影响而产生了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 布局模式
• (2)在 中 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 大量可见的是反映 “ 天人合一 ” 思想的规划 理念 , 体现 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唐取代隋后,改名为长安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建,长安 城总人口达到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的居住 分布采用坊里制, 朱雀大街两侧各 有54个坊里,每 个坊里四周设置 坊墙。坊里实行 严格管制,坊门 朝开夕闭。东西 西处市肆内的道 路呈井字形,道 路宽度一般为1416米,街上密集 布置着店铺,也 是日出开、日暮 闭。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长安城始建于隋,建成兴盛于唐,所以通常称为隋唐长安城。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原汉长安城东南新 建了规模空前的都城,初时名为大兴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并利用冬闲时节征集数十万的农民修筑完成。先筑城墙,修排 水系统,开辟道路,划分坊里、建宫殿,然后逐步在坊里中兴 建宅第,至唐初才基本建成。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从1267到1274年,元朝在北京修建新的都城,命 名为元大都。
元大都继承和发展了国中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 是继唐长安城之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并经 明清两代的继承发展成为至今留存的北京城。
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 中和轴线对称布局
三套方城分别是 内城、皇城、宫 城,各有城墙围 合.
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 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 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 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开封)、临安(杭州)等。
中世纪的欧洲分裂成为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 封建割剧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 堡。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 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 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中世纪的欧洲城 市景观具有独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魅力。
内城开了九个城门:正阳门、安定门、德 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崇 文门、宣武门。明永乐皇帝原计划在内城之外, 再修一个外城。让外城围住内城,形成一个 “回”字形。后来,由于财力不足,只修了南 边的部分就停下来了。从此,北京城的外形, 成了一个“凸”字。
外城开设了七个城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 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永定门。加上皇城四 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扩建后 的北京城墙,自此有二十个城门,按北京人的老 话儿讲就是“里九外七皇城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