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D B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
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
【答案】C .A
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
汽车在夏季外部获得太阳辐射更多,但温度低于车内,A项错。
汽车油漆对大气具有反射作用,车内温度应较低,C项错。
[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
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题。
6、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解析:第6题,a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小,表示昼阴夜阴,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大气逆辐射也强,保温作用强,所以昼夜温差小;b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大,表示昼晴夜晴,也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大气逆辐射也弱,保温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
第7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减少,大气的逆辐射减弱,即③减弱。
【答案】C .C
史料记载:“左公宗棠就职(注:陕甘总督)后,令民旱地铺沙,改良土地,成为特有之沙田……耕垦日广,民食渐充,白面一斤值钱十文,近更广植浙桑,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实为宜蚕。
”据此完成第题。
8、左公“令民铺沙”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持土层湿润②恢复土壤肥力③增高地底温度④促进根系发育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降水丰沛
B.气温年较差大
C.光照充足
D.土壤肥沃
【答案】B C
解析:第8题,土壤层铺沙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铺沙”增加土壤层厚度,夜晚降温幅度小,可以提高地底温度。
表层的沙子起不到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沙子不能恢复土壤肥力。
第9题,桑叶叶大汁厚得益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二、非选择题
10、(2019·吕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长期以来为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及人文景观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区域。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
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干热”的气候特征,严重限制了森林植物种类及其分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擦尔瓦(用羊毛、牦牛毛纺织而成,能御寒、防潮)是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延续两千多年,伴随着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存留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凉山彝族自治州4-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并且多夜雨。
试简述原因。
(2)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扑救困难的原因。
(3)有人说,披衣服饰保留至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理由。
解析:(1)形成降水的条件主要有水汽、气流上升运动、凝结核,解答本题要侧重分析水汽来源和气流上升运动。
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4-9月该地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季风从印度洋挟带而来的,结合图中地形分布可知西南风可沿山谷而入;再分析气流上升运动,白天日照强烈,气温较高,蒸发较强,气流上升,易形成云层;晚上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易冷凝成雨。
(2)森林火灾多发生于干旱季节,因此需要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找出降水少的月份,再结合当地地形、植被情况、风力等方面分析扑救难度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可知羊毛、牦牛毛具有御寒、防潮的作用,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从气温、降水方面分析;结合当地的农业活动分析可知,羊毛、牦牛毛取材方便,结合地形分析可知,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
【答案】:(1)4-9月,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富水汽,会沿山谷进入该地区,形成降水;该地区多河谷地形,白天该地区日照强烈,水汽大量蒸发,水汽沿山坡上升,不易扩散,形成云层;夜晚山谷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高,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该区域11月到次年4月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冬春季节,山谷风力大;该区域海拔较高,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枯枝落叶易燃不易腐,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地形复杂,山地垂直分异明显,容易形成立体式火灾;河谷地势陡峻、山高谷深,道路稀少且崎岖难行,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
(3)昼夜温差大,晚上气温低,可以御寒;地形崎岖,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下雨时可以防雨防潮;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羊毛、牦牛毛等取材方便。
11、读沿50°N一带的四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的角度分析,甲地近地面为气压控制,乙地近地面为
气压控制。
(4分)
(2)从近地面气流状况分析,丙地吹风,丁地吹风。
(4分)
(3)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大气污染,在图中所受天气系统控制下,近地面大气污染严重的是,原因是。
(8分)
(4)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此时我国极地考察队员可能位于
(中山站,黄河站)。
(4分)
【答案】(1)低高(2)西北西北
(3)乙地乙地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废气不易扩散
(4)温和多雨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