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29.该地可能是D
A.刚果盆地 C.巴西高原
B.撒哈拉沙漠南缘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30.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稳固再升阶段
一、解读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安徽卷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3)技能方法专题——重点在掌握过程与方法
怎么确定专题
模拟考试 套题练习 日常检测
学
生 提炼 确定
错 误
共性 问题
专题 名称
专题 讲解
专题 训练
专 题 设 置 方 案 之 一
专
精设专题、提升能力
题
设
置
方
案
之
二
专题一 地理基本技能
第1讲 等值线图的判读
专
第2讲 地球、地图、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8
二、二轮的复习策略
(1)谋 (2)讲 (3)练 (4)评 (5)悟 (6)补
二、二轮的复习策略
1、谋
(1)研究《大纲》、用好《说明》 (2)精研高考试题
(3)明确任务,师生合作,共赢高考
明确二轮复习任务
第一项任务: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并强化记忆。二轮复习的 记忆倾向于浓缩;侧重于网;记得要熟。对 学生掌握不很牢固的知识,进行专题突破。
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
2.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
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A.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D.1 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
(2011年高考重庆卷)某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
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 83°。回答10-11题。
二、二轮的复习策略
2、讲
(1)怎么讲 (2)讲什么
精设专题 提升能力
▪ 专题设置原则: (1)以生为本(不求多、不求全,不求大)
(2)要有针对性、有效性 (3)重点是过程与方法和解题思维训练(不应是知
识的简单再重复) ▪ 专题类型:
(1)主干知识专题——重点在地理知识迁移应用 (2)能力训练专题——重点在地理思维方法训练
10、该地最可能是
A、北京 B、沈阳 C、成都 D、海口
11、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依诺斯艾
利(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A、6月21日9时
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
D、6月22日21时
(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 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1~12题。
锋面形成或加强的过程叫锋生,锋面消失或减弱的过 程叫锋消。下图中T1、T2、T3为等温线,t1、t2、t3为 气流辐合、辐散过程中的三个时刻。读图,回答5~6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气温梯度大小为:t1>t2>t3 B 图中沿虚线方向表示气流辐合过程 C 图中沿实线方向表示锋消现象 D 气温梯度变大是锋生的主要标志
选修 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师要及时将讲解问题转化为学生动手、动 脑练习
◇教师要及时将个别同学的问题转化为班内多 数同学的问题,将一个问题放大、扩展、联 系相关或浓缩提炼。 上两点都需要教师对内容的准确把握和高 效率的思考,需要教学实践性知识(缄默知 识)的应用。
◇在不能完成两个转化,问题又不是多数同学
1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B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1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D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不着D.甲、丙、乙、丁
(2011年高考安徽卷)图11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至正午 日照示意图,完成29-30题
◎被调查同学中,认为课堂效率不高的: 地理:25.9%
◎效率低的表现: ¤没兴趣,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我会的问题还在讲; ¤留的习题没来得及做就讲; ¤听不听对提高成绩作用不大,还不如
自己做。
关于二轮复习的课堂效率问题
调查发现,课堂效率7个问题: 1、统一讲解与学生个体问题的矛盾处理; 2、对知识点的系统讲解与差错点的点拨之间
6.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
7.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4.确定日期和季节
8.确定极昼极夜范围
太阳高度 极圈以内太阳高度有关计算 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时间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2011年高考天津卷)为了引起人们对地球气候变化的
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倡议每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50°经停
此地。据此完成4~6题.
6.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
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 60° 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 50°
甘德
纽芬兰岛
机场
纬度位置可能为
A. 66.5°N B. 60°N
45°
C. 53°N
D. 40°N
2020/5/2
选考内容 旅游地理(选修1)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2) 环境保护(选修3)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 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
天的速度东移。读图,完成9~11题。
N 997.5
L
·甲
1000.0
1000.0 等压线/hPa
0
100 200km
1005.0
9. 图中图甲4 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 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14日14时 B.14 日19时 C.15日4时 D.15 日11时
第二项任务:在系统把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 合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科能力。
第三项任务:提高考生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训练学生的 实战经验——答题技巧、应变能力、规范书 写、认真审题等。 “快”、“准”、“熟”、“巧”。
全员动手 支持高三
二、二轮的复习策略
2、讲
(1)怎么讲
关于二轮复习的课堂效率问题
5
第四部分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 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 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 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
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6
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
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知识网络
专题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1讲 大气
基本原理
全球性热量平衡 保温效应及全球变暖 热力环流与城市热岛效应
风的形成 三圈环流 气压系统和天气 降水的形成条件和类型 逆温的形成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