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二〇〇九年六月目录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一)取得的成效 (1)(二)存在的问题 (5)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6)(一)市场前景分析 (7)(二)竞争力分析 (7)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8)(一)发展思路 (8)(二)发展目标 (9)四、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10)(一)优势区域布局 (10)(二)发展重点 (11)五、重点推广品种和技术 (20)(一)主推品种 (20)(二)主推技术 (22)六、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23)(一)投资概算 (23)(二)效益分析 (28)七、支撑和保障措施 (30)(一)加强组织领导 (30)(二)加大资金投入 (30)(三)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31)(四)强化科技支撑 (31)(五)完善市场体系 (32)(六)建立健全产业风险防范体系 (33)附表1: (34)附表2 (35)附表3 (37)附表4 (39)附表5: (40)附表5续: (41)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蔬菜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蔬菜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蔬菜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省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数量供应充裕,花色品种丰富,鲜细菜比重增加,品质显著改善。

但同时还存在着设施面积小、单位面积产量低、采后处理少、加工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1、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7.4%和8.7%。

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588万亩(折合设施面积39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小拱棚187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3%,设施蔬菜总产量200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31%,冬春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2、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省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膳食供应。

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44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1%。

3、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达43个,种植面积1508万亩,总产量3841万吨,分别占全省县(市、区)总数、播种面积和蔬菜总产量的27%、59%和60%。

仅种植面积150万亩以上的南阳、商丘、周口、开封、信阳、驻马店6市,蔬菜种植面积就达1632万亩,总产量380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64.5%和61%。

同时,蔬菜产业逐步向适宜地区和优势区域集聚。

温棚蔬菜主要集中在106、107、310三条国道沿线及十八个省辖市周围。

地方名优特色菜基地和品牌逐步形成,如内黄的夏番茄,开封县的胡萝卜,淮阳、平舆的黄花菜,中牟、杞县的大蒜,淅川的小辣椒等,在全国市场上都有较大影响。

泌阳花菇、西峡香菇、卢氏黑木耳、鲁山毛木耳、清丰白灵菇、汤阴白色金针菇、夏邑双孢蘑菇、辉县平菇,其数量之多,品质之优全国闻名。

4、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蔬菜新品种培育取得突破,西瓜、韭菜、马铃薯、辣椒和大白菜的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大、开封市农科所已成为我国西瓜品种选育的主要单位, 平顶山市农科所的韭菜育种代表着我国的较高水平,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的马铃薯育种占据我国两季作地区的半壁江山;日光温室结构及其主要蔬菜的配套栽培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名优特新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主要蔬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及粮菜间套作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科研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省农科院的大白菜小孢子育种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设施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暗灌、微机全自动管理、棚内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生物液肥施用和人工授粉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5、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省蔬菜质量安全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8年全省蔬菜例行监测合格率平均达到97.7%,省会郑州市在农业部的例行监测中蔬菜合格率达到99.8%,并连续5次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全省共有部、省级检测中心10个,市级检测中心18个,县级质检站13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检测室215个。

强化了对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检测,检测频次和品种明显增多,检测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6、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增强。

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8%,而蔬菜产值(806亿元)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近31.4%,为粮食作物产值的82.8%。

每亩露地蔬菜收益一般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作物多5~8倍,每亩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000~10000元以上,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5到20倍。

2008年全省蔬菜纯收入约540亿元,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为670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4.2元的15%,蔬菜种植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1、单产水平较低。

2008年我省蔬菜单产2487公斤/亩,仅居全国第10位,为河北省的65.8%、山东省的77.7%。

设施蔬菜面积比例小,仅占全省蔬菜面积的23%,而近邻的河北、山东两省已达40%以上,冬春季蔬菜自给率不足50%;蔬菜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员少,相当一部分县(市、区)没专门从事蔬菜专业的人员,良种良法不配套,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不够,重品种轻栽培问题突出。

2、品种结构不合理。

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较大,仅萝卜、白菜就占总播种面积的近17%,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所占比例不足50%,耐贮运及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质量和规模优势不明显,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落后,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

3、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对蔬菜采后处理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我省蔬菜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采后贮运预冷库、冷藏周转库、可移动真空预冷库、冷藏保温车、分级包装机械设备及分级包装加工中心建设等缺乏,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0%~30%,而发达国家不足5%;与蔬菜冷链物流相适应的金融结算、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严重滞后。

4、市场体系不完善。

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市场总体规模小、档次低;产地批发市场少,发育不平衡,部分蔬菜生产大县缺乏基本的市场设施,多是地头、马路市场;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较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代化装备水平低,流通效率不高;市场功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5、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省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蔬菜的年加工量仅占蔬菜总产量2%左右,在加工蔬菜中,大多是低水平腌渍加工和脱水加工,加工产品单一,精深加工比例低。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各环节的利益分配矛盾突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

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仍占很大比例,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1.国内市场前景分析。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①人口增长需求。

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人口6000多万,按每天人均消费0.5公斤蔬菜计算,将增加蔬菜消费1096万吨。

②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广大农村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出于营养保健需要,人们的膳食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

2.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进入本世纪,世界蔬菜消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

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原因,发达国家蔬菜生产不断萎缩,自给率下降,今后还将减产,这为我省蔬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省蔬菜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采后处理设施和技术的改进,我省蔬菜生产的低成本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蔬菜出口空间较大。

(二)竞争力分析1.国际竞争力分析蔬菜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价格便宜,蔬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我省蔬菜价格一般为发达国家的1/10~1/5,成本和价格优势明显;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省又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

2.国内竞争力分析(1)资源优势。

我省在蔬菜发展上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①地理优势。

我省地处南北过度带,适于多种蔬菜作物生长,境内既有平原,又有山区,蔬菜种质资源非常丰富;②气候优势。

我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条件好,降水适中,无霜期较长。

1978年就被全国保护地专家认为最适宜发展保护地栽培的地区,具有发展露地蔬菜和温棚蔬菜的优越气候条件,199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早春保护地蔬菜生产基地。

(2)区位优势。

我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京珠、连霍等高速公路和京广、陇海、京九、宁西四大铁路在我省境内纵横穿越,我省蔬菜具有明显的北调南补,西出东进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3)基础优势。

我省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基础较好,耕地面积较大,农田水利条件较完备,农田环境保护较好,具有发展蔬菜的优越生产条件。

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蔬菜生产比较效益高,对农民增收作用大,带动就业能力强,对蔬菜生产驱动作用突出,蔬菜发展潜力大。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市场导向和效益优先,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设施、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实现内涵式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产业格局,促进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发展目标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省蔬菜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实现由蔬菜生产大省向蔬菜强省的跨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