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西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定西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定西市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局定西市安定区园艺站目录前言 (2)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4)(一)自然条件 (4)(二)社会经济条件 (6)(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7)(四)发展潜力与有利条件 (10)(五)存在问题 (12)二、发展前景分析 (12)(一)市场供求分析 (13)(二)竞争力分析 (15)三、总体要求 (17)(一)总体思路.....................................................................................(二)基本原则 (17)(三)发展目标 (17)四、区域布局及重点乡镇 (20)(一)优势区域生产布局 (20)(二)重点乡镇 (21)五、建设重点与重点项目 (22)(一)扩大基地规模,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22)(二)种苗繁育体系建设 (24)(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24)(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7)(五)市场及信息体系建设 (29)(六)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30)(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2)(八)品牌建设 (33)六、规划投资与预期效益 (34)(一)规划投资 (34)(二)预期效益 (34)七、保障措施 (36)前言蔬菜是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蔬菜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蔬菜的需求呈品种多样化、品质高档化和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

针对新时期蔬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和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问题,国家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

全区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人力资源丰富。

目前城市人均蔬菜占有量284.7公斤,农村人均蔬菜占有量192.8公斤,均低于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水平(目前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70公斤)。

耕地总面积179万亩,农民人均耕地4.6亩,耕地资源丰富。

全区主要地貌特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大多在1700-2580米之间,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和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380毫米,年平均温度6.3℃,无霜期100-140天,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高原夏菜。

安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

马铃薯负誉盛名,具有中国薯都之称,已形成马铃薯、畜牧业等农业支柱产业。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结合《定西市安定区社会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对全区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及蔬菜产业现状深入分析、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做大、做强,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富民强市支柱产业的要求,安定区农业局和园艺站,编制完成了《定西市安定区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安定区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定西市北部,为定西市政府所在地。

东面和东北面与会宁县接壤,西北与榆中县毗邻,南面与陇西和渭源两县相连,东南和西南分别与通渭和临洮交界,介于东经104°12′-105°01′、北纬35°17′-36°02′之间。

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是兰州市的东大门,区位优势突出。

2、地质和地貌特征安定区地势总体上呈自南向北倾斜。

在地貌单元上,属黄土高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南部,以黄土梁峁沟壑地形为主,为中山、中高山山地。

全区山多川少,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水资源概况安定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分属祖厉河流域和渭河流域,其中祖厉河流域占总流域面积的99.5%。

主要河流有祖厉河一级支流关川河、西巩河及其二级支流东河、西河和称钩河,以及渭河一级支流秦祁河。

关川河为境内最大河流,主流全长180公里,主要支流为东河、西河和称钩河。

东河位于安定区东南部,发源于华家岭西北山麓,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宁远、杏园、李家堡、团结、凤翔等乡镇,在市区与西河汇合流入关川河。

西河位于安定区西南部,发源于内官南山及胡麻岭东北山麓,由西南向东北流经符川、高峰、内官、香泉、凤翔等乡镇,在市区与东河汇集流入关川河。

称钩河位于西部,由西向东流经称钩,在谗口汇入关川河。

西巩河位于东部,由西向东流经青岚、石泉、葛家岔、新集、西巩等乡镇,在西巩镇汇合出境,至会宁的鸡儿嘴汇入祖厉河。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4.2亿立方米,年总径流量6595万立方米,自产径流量6148万立方米。

全区自产水资源总量3.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3.3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94.2%,其中地表水3.0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90.9%,地下水0.3亿立方米,占地下水量的9.1%。

水资源总量贫乏,区域时空分布不均,全区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量2085立方米,为全省的1/4,为全国的1/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与耕地资源分布和农作物需求错位。

水资源分布特征是南多北少,而耕地资源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南部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6810立方米,北部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570立方米。

4、气候条件安定区具有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气候温凉、热量分布差异大、降水少变率大、光热水匹配基本合理等特点,年降水量380毫米,年平均温度6.3℃,无霜期140天。

全区年降水量分布特征为南多北少,垂直变化山区多于河谷平原,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平均纬向递减率125毫米;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为多雨区年际变化小,干旱少雨区年际变化大。

南部边界地带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500毫米以上,而北部边界地带的年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东部降水量更低。

5、耕地资源全区总耕地面积179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27万亩,保灌面积9.7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4.6亩。

耕地的地域分布呈北多南少的状态。

全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垆土,占土地总面积的34.96%,其次是黄绵土,占土地总面积的26.3%,黑土、黑垆土也占有较大比重。

河谷川区和浅山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较肥沃,是全区主要农业生产区,也是蔬菜主要种植分布区。

(二)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及农民纯收入情况安定区辖19乡镇2街道办事处,302个村,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6.2万人。

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620.8元,比上年增加577.6元,增长12.5%。

2、交通通讯情况安定区交通畅达,内外联系便利。

陇海铁路和310、312国道穿境而过,宝兰铁路复线和兰定、平定、天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安定的交通更加便捷,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泛使用,与外界通讯便捷。

3、种植结构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2014年,全区粮食作物164.1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2.2万吨,较上年增加3万吨,夏粮面积17.37万亩,秋粮面积146.79万亩,夏秋比为9.5:90.5。

全区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为主,川水区以蔬菜、各种间作套带模式和设施农业为主,干旱区以马铃薯、全膜玉米、各种特色小杂粮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

全区马铃薯100.2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4万亩。

4、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1.12亿元,增长9.2%;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7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5%;全区财政支出完成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从结构指标看,安定的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该区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发展工业经济,全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产业比由上年的24:25:51调整为21:28:51,二产占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5、蔬菜产业政府服务机构情况安定区设有隶属于农业局的园艺站,为专门从事园艺技术推广工作,负责全区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组织机构健全。

园艺站有专业技术人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8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8人。

(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区以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计划和相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为契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模开发”的原则,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呈现出区域内整村连片种植、规模推进的态势。

高原夏菜已经成为安定享誉甘肃的一张重要名片。

2011年,安定区被省农牧厅命名为全省“蔬菜大县”。

1.科学合理布局,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

区上按照“高原夏菜与反季节蔬菜相结合、精细化蔬菜与速生叶菜互补、早中晚搭配,一年二至三茬”的种植模式,建成了以市郊芹菜、西南部甘蓝和辣椒为主的三大区域化特色蔬菜种植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有力地辐射带动了以旱地辣椒和西葫芦为主的蔬菜产业在浅山区的兴起,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

201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4万亩,总产量达74万吨,总产值达7.5亿元。

设施蔬菜1.5万亩,产量8.6万吨,产值1.4亿元。

2.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试验新品种新技术。

组建成立了蔬菜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课题组,负责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每年引进甘蓝、芹菜和辣椒等新品种20余个,推广新技术3-5项。

目前,全区常年种植品类达到20多种、种植品种达到50多个,特别是以中甘21号为代表的早熟甘蓝、加州王为代表的芹菜和陇椒系列为代表的旱地辣椒,在规模效应上日趋凸现,形成了明显的产业优势。

依托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推广项目,筛选出150户蔬菜种植户为科技示范户,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以及粘虫板杀虫技术,减少农药和有机化肥施用量,带动3000多户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极大地提高了蔬菜产品质量,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3.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品牌营销服务功能。

依托甘肃田禾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建成全区高原夏菜信息平台,并投入运行,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品牌营销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全区高原夏菜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填补了区级蔬菜协会的空白。

现有的12家蔬菜生产、经销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年促销量达到10万吨以上。

在省外开辟销售窗口33个,年销售量达到45万吨,扭转了外地客商独家垄断当地蔬菜经销市场的被动局面。

现有蔬菜产地市场14个,恒温贮藏库414间,年周转量达到60万吨。

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已成功注册“绿锐”“内官”蔬菜产品两大商标,获绿色A级蔬菜认证12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