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 其实,结构失衡是中国相当长时期以来,包括今后 一段时期内所必须摆脱的一大困境。虽然第一产业 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后不久就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但 第二产业的比重三十多年来总是在50%上下徘徊。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走上从第二产业向 第三产业扩张的轨道。
▪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6-7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但 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种与政策走向和政府 愿望背道而驰的结果不能不引起经济学界的反思: 产业结构调整了很多年,研究和政策举措都出了不 少,但至今为什么没有成效?
▪ 第二阶段(1985年-1992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总 体特征是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 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85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 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约为31%、44%、25%,到1992年其 比重分别约为23%、48%、29%。在这一阶段,资源配置的最大特 点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特别是推动了 第三产业的发展。
——万广华《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
——万广华《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 (作者为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 除了上述的老问题,中国即将或已经面临中等 收入陷阱的挑战。尽管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和定义存有争议,但其内涵大致可以描述为: 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既不能与发达国家在高 端产品和服务上竞争,同时与欠发达国家相比, 又失去了生产中低端商品和服务的比较优势。 毋庸置疑,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是不断增 强经济竞争力,也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 这只能依靠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改善效率, 别无他法。这三方面都需要人和其它生产要素 的集聚。
产业结构的分类
对中国当前经济现状的分析 ——十二五产业结构指导目录 背景
为什么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在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和矛 盾,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较低、劳 动力就业压力加剧等也凸现出来,成为影响“十一 五”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值得注意的 是,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与现行产业结 构不合理相关联的问题和矛盾,其解决的途径从根 本上说也在于通过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程,是我国必须完 成的历史性任务。
▪ 第三阶段(1993年-2005年):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时期。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 源、交通和通讯设施迅速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 上升。1993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 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2.4%、48.3%、29.3%,到 2005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2.5%、47.3%、40.2%。在 第三阶段的1997年,中国第一产业的比重跌破20%以 下,这个时期,重工业比重显著增长,电力、钢铁、 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 为国民经济成长的▪ 第二产业比重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通过国际贸易 成功输出了制造业的剩余生产能力,似乎近年来第二产业 比重的攀升也与加入WTO相关。其实,中国经济早已撞 上了一堵墙,只是出口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但这个空间 因为2008年的全球危机已不复存在,而过度依靠出口也 给中国经济引入了不少风险。美国储蓄率的上升、人民币 升值压力和各国对中国出口的挤压,尤其是欧美日印各种 形式的围堵,还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将使中国靠 “世界工厂”寻求发展难以为继。
▪ 第二产业比重高居不下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找到问 题的症结。不管成因何在,这个高居不下的比重意味着, 中国将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增长。顺便指 出,随着产品升级和技术含量的提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 力的能力将越来越小。所以,将来增长和就业的出路都只 能在第三产业。但三产扩张的突破口在何处?其比重如何 才能从现在的38%上升到50%甚至更高?
▪ 第二阶段(1985年-1992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总体特征是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 1985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 的比重分别约为31%、44%、25%,到1992年其比重 分别约为23%、48%、29%。在这一阶段,资源配置 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二、三 产业,特别是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谈谈优化产业结构 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七学习小组
产业结构
(Industrial Structure)
▪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 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 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 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 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 (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 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 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 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 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 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以上海为例—— 人口老龄化逼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经济转型缓慢的 另一个苦果: ¥人民币汇率¥
新中国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业产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产 业结构变动的典型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迅 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第 一产业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8%左右,到1984年, 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32. 2%左右,上升了 4.1%。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由 1978年的48.2%下降到1984年的43%,下降了5%左右,1978年第 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3.7%,到1984年上升到 24.8%,仅仅上升了11%。说明中国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农村和农 业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得 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