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平等理论课件
在教育过程中,一些老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女生不如男 生的思想。 在学习内容方面,一些老师会更多的鼓励女生选择文 科专业,更多鼓励男生选择理工科和高科技专业,而这种 专业上的差异将直接导致男女在就业、收入和社会评价等 方面的明显差异。 (3)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在社会性别社会化和社会性别角 色定型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电视在复制性别歧视或者 倡导性别平等具有生动、直观、容易接纳的特点,是社会 性别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二、社会性别的社会化
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很难改变。社会性别 是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建构和传递而形成的,各种 社会制度也对社会性别的延续和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 1、社会性别在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建构和传递 社会性别对男女两性出生后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对其 起着塑造和影响作用。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人社会性别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家长对男女孩子的不同期待和教育,学校的教材、 教学模式以及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和态度,大众传媒中 对男女形象的表现,公共政策中对男女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等,都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和塑造着其社会性别。
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女人是塑造的,不是形成 的。勇敢的向传统观念挑战,大胆的提出了女性的社会性 别不是由先天的女性的生理造成的,而是有后天的社会文 化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就逐渐 形成了社会性别理论或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意识的产 生,为认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探讨实现男女平等的条件 及 途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方法。
4、推动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1)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原则 第二,公平性原则 第三,和谐性原则 第四,全面性原则 (2)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决策与政策 第一,把男女平衡状况作为政府科学决策得前提。 第二,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各项法律政策制定过 程。 第三,把妇女组织作为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 中坚力量。
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 的社会性别关系。 社会性别是怎么形成的?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社会性别,亦即男女两性在社会 上的差异是有其生理差异决定的。 西方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平等理论挑战了这个观念。 其中, 最著名的是法国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波伏娃。 西蒙·波伏娃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其《第二性:女人》
选择。其次,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 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认可、评价和照顾。最后,社会
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必须要变得完全一摸一样,
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应当平等,而不应当有他 们的生理性别来决定。
社会性别公正 社会性别公正指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需求给与公平 待遇,包括同等待遇或在权利、福利、义务和机遇等方面 被视为平等但表面上有所不同的待遇,如:产假给与女职 工遇难职工不同的待遇,但它也体现了社会性别公正。
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1、男女平等基本国的提出 (1)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妇女解放发展提供了强 有力的政治保证。 但是,我国男女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男女两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隐性表现为显性。二是在现 实生活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思想根 深蒂固。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男女良性发展不 平衡有很大关系。 国际社会的发展,证明了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 社会进步也不简单等于妇女发展。
会性别差距,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社会性别差距 社会性别差距是指社会任何领域内,在参与程度、获 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工资报酬和福利等方 面,存在男女差距。
社会性别平等 什么是社会性别平等?首先,社会性别平等是指所 有人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
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
(5)在对平等的权利基础的认识上,强调男性和女性 都应享有基本人权框架下的所有平等权利。 (6)在对性别歧视原因的认识上,强调导致男女不平 等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性 别机制。 (7)在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上,强调实用社会性别分析 方法。 (8)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强调女性是参与发展的主 体。 (9)在对社会性别主流化前提条件的认识上,强调经 济发展不能简单代替性别平等。
现在,社会性别意识已经在联合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
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和研究领域。同时,她 也像一面旗帜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信 仰、不同性别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汇成了一个共同的声音: 实现男女平等,促进男女两性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角色定型 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义
(1)家庭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在一个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会 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传习社会性别对自己的要求。如父母 会在为孩子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传递家长对孩子的的不同的 角色期待,培养男女儿童不同的特质。 (2)学校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学校也是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材、教学 模式以及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和态度,影响和塑造了人 的社会性别。 在目前使用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择的文章所 涉及的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别角色定型:男性多是 政治家、军事家或英雄人物;女性多是家庭有关的贤妻良 母、温柔多情慈祥可亲的形象。
2、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状况 (1)保证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2)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 (3)保证妇女权益的组织机构体系基本完善 (4)国策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妇女发展环境进一步优 化。 (5)妇女的基本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
3、我国妇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问题 第一,男女受教育平等权利城乡发展不平衡。 第二,妇女参政比例依然偏低。 第三,妇女就业形势严峻,两性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 第四,社会丑恶现象损害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媒体 缺乏更为有力的监督。 (2)原因 第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市场化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挤压
社会性别平等理论
主讲人:王全宾
一、性别平等基本概念
1、什么是性别? 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 又称自然性别,是指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 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 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 社会性别 通常是指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含意, 泛指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亦 即由特定的文化环境规定的被认为是适合其性别身份的性 别特征及行为举止。如:男外女内的社会性别分工,男刚 女柔的性格特质,男尊女卑的性别角色评价等。
(3)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
由此可见, 社会性别主流化本身不是一个目标,而 是一个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手段。
2、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特点 (1)在对社会性别问题性质上的认识上,强调社会性 别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 (2)在对实现性别平等途径的认识上,强调把性别问 题纳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主流。 (3)在对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责任主体的认识上,强 调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责任主体首先是政府。 (4)在对平等标准的认识上,强调破除传统性别角色 定型后的平等标准。
在我国目前的电视剧尤其是电视广告中,充斥着大量 的带有宣传“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等传统社会分工甚 至性别歧视的东西。
2、社会性别在社会制度中传承和巩固 社会性别还在社会制度,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 会文化、资源分配等,得到传承和巩固。 (如图)
三、社会性别的主流化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内涵 社会性别主流化,亦称性别观点主流化、性别平等主流化、 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其全称是“把社会性 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社会性别主流 化本身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手段。 社会性别主流化最早出现在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 会,集中反映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行动纲领》中。 联合国将社会性别主流化确定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
了女性的活动空间。传统文化将男性定位于必须承担养家 糊口、保卫国家的重任,使得男性的生活压力增大,同时, 也剥夺或削弱了男性的其他活动空间。 在婚姻家庭咨询工作中,许多婚姻家庭问题、夫妻之 间的冲突,往往与夫妻双方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识有关,
也与他们头脑中的社会性别偏见有关。
3、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社会性别平等理论之所以提出生理性别、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角色等概念,就是为了分析寻找社会中存在的社
3、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原因与意义 (1)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创造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保证 社会性别主流化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权。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 社会性别主流化有利于真正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性别主流化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促进两性平等发展的途径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促进两性平等地参与发展的重要方 式。 社会性别主流化有利于充分认识男女两性对于社会发 展的贡献。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使男女两性从社会发展中平等获益 的重要方式。 (3)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国际社会的现实要求 (4)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个评估过程。它要求对各 个领域、各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包括立法、政 策或项目对男女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2)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个战略。它要求将女性的 关注和经历同男性一样,作为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 中设计、执行、监督和评价政策和项目时不可分离的一部 分来考虑,使男女平等受益,是不平等不在延续。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将男女 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江泽民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的开幕式上讲话中, 第一次提出了男女平等我国的基本国策,在2005年修改后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证法》中,第一次用文字 的形式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表述了男女平等是我国基 本国策。 (2)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新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