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
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增强忧患意识.
三、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点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引导、点拨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国外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
青蛙放在一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
逃离了险境;第二次,他把青蛙放在温水中,青蛙觉得还挺舒服,然后,
慢慢加热,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
答案吧
二、资料助读
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
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
这些特点来。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听范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
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1)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f ú)
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舜.( shùn )畎.亩( quǎn ) 敖( áo )奚( xī )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
é)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弼。
(3)停顿:
舜/发 于/畎 亩 之 中,傅 说/举 于/版 筑 之 间,胶 鬲/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举 于/士,孙 叔 敖/举 于/海,百 里 奚/
举 于/市。
……必 先 苦/其 心 志,劳/其 筋 骨,饿/其 体 肤,空 乏/其 身,
行 拂/乱/其 所 为,所 以 动 心/忍 性,曾 益/其 所 不 能。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 举: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 饿:使...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之
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 动:使...惊动 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 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国内 出:在外面,
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
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
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
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
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证明了什
么?
共同点: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证明观点:生于忧患。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
么?
内心:“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句是从
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
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
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
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六、论证方法归纳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
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
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
七、拓展延伸: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