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真切地讲述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解除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但是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与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
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新课讲授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2、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针对提出的思考题),并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
经过学生回答,我总结出: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三)深入研读在对这篇语言简洁凝练的文章进行教学处理时,我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语句,最后师生一起探讨、解决。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此句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要经历磨难的考验,必须使自身具备超乎常人的素质。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该如何理解?(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明确: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即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2、针对问题,探究体悟。
2、针对问题,探究体悟。
明确:列举了6个人物的事例,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使得道理的得出更加有说服力。
(2)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应该经过哪些考验呢?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曾益其所不能",才能使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从而使这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深入文本,去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四)巩固提高(五)小结作业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内容,然后总结并布置开放性作业,如下所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课下同学们再去搜集有关名言警句类的故事,并将读完之后的感想写出来,字数400—600。
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师薛春英,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语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课流程:一、设计理念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五、教学模式六、教学过程一、设计理念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学习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课融入我们学校的课改理念,采取“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感情强烈、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教学模式本节课我所采取的是“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
通过一、独学,二、对学群学,三、组内展示,四、班级展示,五、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六、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提前一天发导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上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理解情况。
这是教师第一次对学生独学情况的调查。
(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由“卧薪尝胆”的故事和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鹿与狼共存的故事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1、学生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在独学中提出的疑惑。
2、探究问题:(五)组内展示组员展示合作探究中的成果及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辩论材料。
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语文课堂更是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关注社会。
在组内小展示时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教师巡视指导或听取组长反馈,准备大展示。
(六)班级展示1、由各组组长组织,在组内选一人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汇报。
本组组员可以补充。
其他组组员也可补充或提出疑问。
2、辩论: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各自陈述理由,展开辩论。
此环节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强学生自信心,辩论使学生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个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这样更能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客观理智的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与顺境。
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整理学案、达标测试学生整理导学案,用双色笔在导学案的“收获与反思”一栏中写下了本节课的收获与有待提高的地方。
达标测试进行背诵检测,由组长负责检查背诵。
教师要进行“三查”:了解学生背诵情况,尤其关注中下等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课堂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板块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
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所以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九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中考,所以学习要向考试靠拢,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与解题技巧的总结归纳。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采用反复诵读,质疑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四)重点难点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二、教法学法教法——在“情景导入---诵读感知---文意疏通----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课堂教学模式下,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