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中共潼南县委潼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及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潼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形势下建设小城镇的战略意义1、战略意义。

小城镇是“大战略、大课题、大手笔、大突破”,是城镇体系的基础性环节,是连接城乡、联系工农的桥梁与纽带,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资金、技术向小城镇集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约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保护耕地,统筹利用土地等资源,实现节约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和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不断改善,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历史文化传承型、乡镇企业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信息交流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成为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良好平台。

但我县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规模普遍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特色不够鲜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2、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及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为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内涵。

坚持小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科学规划,注重建设,加强管理。

强化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发展城镇文明,进一步“鼓舞士气、激活人气、炒热地气、集聚财气、提升名气”,走出一条具有潼南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新路子,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

3、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科学发展。

通过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等,科学确定县域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数质并重,协调发展。

既要注重城镇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城镇功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市民素质的提高。

同时,大力推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3)突出特色,加快发展。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继承和发展特色文化,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城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城镇功能定位,以产业为支撑,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

(4)创新机制,率先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发展中心镇和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带动小城镇跨越式发展。

(5)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资源环境一体化保护,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一体化推进,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4、目标任务。

到2011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达到40万人;三个城市副中心(塘坝、柏梓、古溪)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2.5万以上的小城镇;原区所在地四镇(小渡、卧佛、玉溪、上和)发展成为人口1万以上的小城镇。

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5万人,三个城市副中心(塘坝、柏梓、古溪)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5万以上的小城镇;其他镇乡建成区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1万以上的小城镇。

三、坚持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小城镇规划的先导作用5、搞好县域村镇布局规划。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点建设、生态安全的需要,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

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环保、圾处处理等。

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6、搞好镇乡总体规划。

做好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

结合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小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工作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安排。

到2008年,全面完成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工作。

7、强化规划的监管与实施。

规划编制、审批和调整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依法行政、社会监督、专家领衔、群众参与。

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改变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四、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发展动力8、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小城镇发展。

充分发挥小城镇靠近农村,靠近农业生产的优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把建设市场体系、培植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把企业、农业、农民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重点发展一批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小城镇。

9、以产业聚集带动小城镇发展。

要把产业培育放在小城镇发展的首要位置,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

要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在条件具备小城镇开辟工业园区,吸引各类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使小城镇成为各类商品集散的枢纽,成为城乡信息交流的平台,把小城镇培育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的中心。

鼓励农民带资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

设在小城镇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享受国家、市、县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五、完善城镇功能,积极改善小城镇的发展环境1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道路硬化、排水管网建设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除县城规划区外,其余各镇乡每年要建设1公里以上的“阳光大道”。

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加快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管道供气设施,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确保到2011年全县所有小城镇规划区内实现污水垃圾处理率100%,供水供气率达到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不断提高小城镇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和聚集产业的能力。

11、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对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应保尽保,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

健全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启动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11年实现村级服务中心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与健康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12、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

要加强小城镇风貌设计工作,县建委会同相关部门、镇乡加快小城镇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一镇一貌”的别具潼南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风格。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319”线、“205”线、中塘公路、王兴公路两侧的农民建房实行严格审批管理,不按照规划和标准图集实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凡按规划和标准图集实施建设的新建项目,给予每平方米60元的风貌补助,由县财政解决70%,所在镇乡解决30%;进行旧房正立面改造的,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风貌补助,由县财政解决。

要以保护水源、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重点,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镇容镇貌管理,切实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

严格建设项目审批,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切实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

1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以“三建、四改、五提高”、“四有、三通、三化”、“一池三改”、“一校三室一园”、“一楼一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康居工程建设,进一步严格按照康居工程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做到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启动一批,确保在3至5年内完成32个示范村、推进村的建设,改变乡村脏、乱、差的现状。

六、创新发展方式,确保小城镇建设的高度集约14、加快建设方式改革。

积极推行集约节约用地的建设方式,引导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严格限制分散建厂、零星发展,严禁滥占耕地、浪费资源。

把节地、节水、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小城镇建设的各个环节,建设节约型小城镇。

坚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引导小城镇居民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统一建设住宅,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

对小城镇住宅、工业园区、市场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进行综合开发,做到开发建设一片,配套完善一片。

对确定的建设用地,要实行统一征收、统一开发、统一出让。

建设用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

建设用地中的集体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在本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内流转,保持集体土地的性质不变。

工业区、住宅区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经批准可有偿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允许以集体土地使用权投资入股兴办企业。

在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前提下,也可将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

进一步调整三个城市副中心镇的用地政策,加快形成次级城镇支撑平台。

对基础设施建设确需用地,经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后,中心镇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征用10公顷的启动用地,在5年内以“退宅还田”、“退厂房还田”和复垦开发新增耕地、土地整理等方式予以抵补。

对中心镇,可在镇域范围内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的前提下,报请批准机关调整“农保率”。

15、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对撤并乡镇、迁村并点中有变化的小城镇,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调整建设用地。

加快对城镇旧区、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

采取积极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的潜力,对闲置的土地要依法收回,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

要大力推行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地,建立存量闲置土地与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库,加强用地调控,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

16、合理利用建设用地。

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小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降低基本农田保护率。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中心镇要积极支持,在编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应优先安排中心镇的建设用地计划。

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可优先用于小城镇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