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摘要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农村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小城镇建设最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也必须看到,一些小城镇的建设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对周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
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多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因此,要积极发挥小城镇与农村的相互作用,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城乡二元分离的体制约束和极度不和谐的人地关系下,走了一条资源耗竭型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多年来,尽管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却并未得到完全实现,尤其是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加入WTO以后: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三农问题将更为严峻,但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也将有助于解决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并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中国存在特定人口迁移障碍背景下,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在农村工业化推动下形成的小范围人口集聚和迁移现象,或者叫做小城镇的发展。
它有别于通常讲的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也有别于战后发达国家由大城市向小城镇扩散的都市化。
农村城镇化建设一般以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县城及小城镇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地区农业优势,以乡镇企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加工业、绿色旅游服务业为中心带动农村人口城镇化,实现农村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是一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
一、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
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
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表明:要加强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因为城镇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平台和纽带。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
从近期来看,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
可以说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
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
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
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集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
这是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小城镇作为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同时,又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农村就业空间。
这就从农业外部和内部为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
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
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
小城镇作为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可以有力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重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重要集中在宽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涌现断层。
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步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施展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联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全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起来,实行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
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策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法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增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具体来讲,重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当因地制宜,发展特点经济。
“特点将带来发展,特点就是生命力”。
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
可以说,个性与特点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涌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
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别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
通过发展特点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增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供给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点经济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加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竞争力。
如此点面联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增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当集中发展,施展集聚效应。
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增进赞助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系统。
在发展这个特点系统的时候,要注意施展产业集聚的作用。
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俭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赞助行业供给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利益,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增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