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活动探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消弱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重 视兴修水利 唐玄宗 吸取隋朝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 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政治
经济
军事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 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 观”。
• • • • •
科举制的普及发展 迁都洛阳 劝农桑,薄赋役 巩固边疆 知人善任
科举制的普及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君临 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 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丰富内容。 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 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 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 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 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 孙,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 者中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 多。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 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 已成风”。
23
乾陵
问题思考:你认识的武则天是一位 怎样的帝皇?
知人善用? 铁血君主?
开明皇帝?
历代评价
• 宋代欧阳修《新唐书》:“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 所谓幸免者也”。 •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汉之武帝、唐之武后, 不可谓不明”。 • 清代赵翼:“女中英主”。 •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 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 州”。 •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 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 毛泽东:“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 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 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唐太宗)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昭 陵 六 骏 之 飒 露 紫
李白
将进酒
西天取经图
玄奘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松赞干布
面向东方的文成公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活动与探究(P10)
•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有: • ①政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发展科举; • ②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 • ③军事: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 ④思想文化: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 ⑤民族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 2、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武则 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 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 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 “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
二、唐朝的建立
•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了 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 王朝陷于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 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 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 渊就是唐高祖,年号“武德”。 • 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李世民。李世民就 是后来的唐太宗,年号“贞观”。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二课 贞观之治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
制作人:曾蔚
国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 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概 论
• • • • • • 一、本章注意点 二、唐朝的建立 三、贞观之治 四、女皇武则天 五、历史人物评价 六、活动与探究
唐太宗李世民
温泉铭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以古为镜,兼听则明
唐书《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 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 岂是道理 …… 自今诏敕疑有不 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 惧,知而寝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以古为镜, 可知兴替。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 “朕今勤于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 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 治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 ” • “秦始皇平定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 逸,一朝而亡,吾亦何得自骄也。”认为“末 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在于深好奢侈, 横征暴敛而已 ”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起兵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 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 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
平定四方
武德元年,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败李轨,获河西。 武德三年,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 得河南、河北。平萧铣、汪华。 武德五年,全国基本统一。
女帝落幕: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 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 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 号。同年十月病逝于上阳宫,享年82岁。 留 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 合葬于乾陵墓。
历皇帝葬的乾 时帝高陵一陵 武宗。座, 年则李里两是 才天治面朝中 修,和埋帝国 建。中葬王乃 完建国着、至 成于历唐一世 。公史王对界 元上朝夫上 唯第妻独 一三皇一 年的位帝无 ,女皇合二 684
一、本章注意点
• 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 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王朝,唐玄宗居安思危以 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 也是罕见的。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 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也为之后唐朝进入“开元盛世”的鼎盛时期奠定基 础。
武则天为何选择洛阳作为武周政治中心?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 间,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年684迁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 705年唐中宗复辟,还都京师长安。她称帝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 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谈谈你对唐玄宗李世民的看法:
虚心纳谏?
勤政开明? 冷血帝皇?
其它方面?
知识延展: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 唐玄宗开明政治以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
• 1.隋唐更替,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 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 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 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 产生。
巩固边疆
•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 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 攻。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乱并且和东北的契丹 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 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 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 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县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 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文化政策, 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 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 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 咸得支给”。
张玄素谏修洛阳宫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 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 还不如亡国之君隋炀帝。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 “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 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玄宗听了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 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 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 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忠 臣。”唐太宗为什么能虚 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 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 样的局面呢?
1. 唐朝建立于( 618年 )。
2.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 3. 唐太宗年号( 贞观 ),( 张玄素)谏修 洛阳宫 。 4.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唐太宗 )所讲。 5.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讲著名谏臣 ( 魏征 )。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影响
1、政治清明; 2、经济发展较快; 3、社会安定; 4、文化繁荣; 5、民族关系改善; 6、对外开放交流。
唐 温 大 雅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贞观:唐太宗年号,626年至649年共23年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文治国,轻徭薄赋 明于知人,善于任使以人为镜,从谏如流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生 产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人民 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 境比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 “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君臣论治
1、重视百姓疾苦
[贞观十八年,太宗]又谓曰:“汝知 舟乎?”对曰:“不知”。曰:“舟 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
《荀子· 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唐 吴兢 《贞观政要》
知人善任
• 在用人上,武则天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武 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 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 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 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 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 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 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 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 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 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
杜 如 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