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案 登临诗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案 登临诗导学案

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诗歌中表现了其个性的张扬和壮志豪情,这也都离不开登临意识。“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移山岳、断河流的浪漫想象,显示出敢于改造征服的魄力。“问苍茫大地谁,谁主沉浮?”,“数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物,还看今朝”,激起了担当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登临诗
班级姓名等第
课题
登临诗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了解登临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登临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3.熟悉登临诗常考题型和答题规范。
重点
难点
1.了解登临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登临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学习
过程
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
一、导入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二、了解登临诗
(二)常见手法
对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等。
三、鉴赏《长安晚秋》
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5.“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6.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5.万方多难此登临
登临诗的最高境界,大概是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的舒展怀抱、怀古论今。很早陈子昂就发出《登幽州台歌》的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接千载,心骛八荒,远望遐思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呈显出天地间的孤苦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无边落木萧萧下”,景色浩瀚壮阔,气魄雄浑,但更有岁月的无情流逝;“千古兴亡多少事”,“六朝旧事随流水”,盛衰无常,荣辱谁知,又有几多家国难为的思索。于是,许多诗人开始借登高来喻寄哲理讽谏时世并痛伤怀抱。
四、课堂练习
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散上峰头望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谪居柳州之岭南瘴地,遥望家乡,而群山遮眼,于是想象着化身千万散上峰头,希望探得亲友信息,并从中得到些许的慰藉。
柳永道:“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温庭筠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因为思念,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别离之情。
2.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高使人心胸开阔,登高使人明理致知,登高使人脱尽尘垢、忘凡超俗。
处于天地之间,人渺小只如“沧海一粟”。上得高楼,临御清风,观照于自然万物和无限时空,内省于名缰利锁和狗苟蝇营,则清明澄澈之中,所思所求必也别有境界,郁闷愁苦之情,莫不被天地清风拂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句可以被演绎为登高中对生命价值的进一步探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在远眺中阐释了眼界心胸的阔大对追求的意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极多登高的李白,铺写高楼美景,将自身愁绪遣散在天地之间;而“驱车登古原”的李商隐,不也是因为“向晚意不适”吗?
(一)情感分类
1.无限风光一望中
登高览胜,有入眼美景激荡心胸,也就有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造化神奇的崇拜,有了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登临太湖山主峰,李白写下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豪迈诗句,临眺汉江,王维描绘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水色山光和波澜壮阔,——二者均见证了盛唐之音的超凡脱俗。毛泽东更是先后在雪霁初晴和湘江独立时尽展“北国风光”的壮美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
3.山临绝顶我为峰
登高的过程是一个征服的过程,山临绝顶或高楼独上,仰观苍穹,俯瞰四海,往往更容易生发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毕竟人才是万物之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和抒发壮志都为登临诗开辟出更为雄伟的境界。
林则徐幼有佳对“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杜甫也想象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征服绝顶,也就是征服自我,从而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于自然面前,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金主完颜亮早有雄吞江南之志:“万里车书盍会同,江南登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君临天下的气概,也离不开登临绝顶的豪迈。
(2)试分析尾联“尚”字的表现力。(4分)
(3)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2分)
学习反思
(1)“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析。(4分)
(2)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辛弃疾哪首词也运用了此种手法?(2分)
(3)结合下片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4分)
【巩固练习】
阅读唐诗《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然后回答问题。(10分)
(1)颈联写景有什么特点?对于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析。(4分)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的《登楼》将自然景象与国家灾难个人情思融于一炉,虽春色锦绣,但国家动荡的政局仍使人心怀忧郁,无路请缨,也只得空自惆怅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面对山河破碎、故土难归的情形,苦闷悲愤而又绝不甘沉没的壮烈情怀,尽在痛拍栏杆中表露无遗,也奏响了登临诗的最强音。
尽管登高是绝少有机会追寻到故乡或那人的踪影的,但眼底的斜阳草色、流水青山、归雁飞鸟、落日浮云,至少给情感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和寄托的媒介,或给孤苦无依的情感提供了某种归宿。不是吗?那远方的青山与家乡何其相似?那匆匆的流水可流过故园的门口?那天边的归雁能否传递我思念的信息?那当空的皓月可有人与我一同守侯?杨柳河边是你我分别之地呀,陌上花开,又是一年的他乡淹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