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执教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累计节课题第1课《春节到》课型共节,本节是节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域的不同春节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的生活情趣。

2、在年画的欣赏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年画艺术特点的感受。

教学重点: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春节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来表达自己节日的愉快心情和对他人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了解年画的基本表现方法以及步骤,用绘画等方法来尝试表现自己理解的春节教学难点教学用具PPT课件,收集有关春节习俗,年画的相关资料教学程序教学调控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将教室简单布置的有喜庆气氛。

)(播放欢庆春节喜庆场面的录像)师:录像中人们在庆祝什么节日呀?(春节)。

师:快要过春节了,按照中国人过节的习俗,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可是有些人却以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一些新年礼物,为他们送上我们的一片爱心好吗?(板书课题:过春节)。

三、探讨发现,了解春节的文化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我们家乡都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呢?生:包饺子、贴春联、放烟花、拜年、走亲戚……四、想一想(出示年画)1、你看见过这样的画吗?在哪儿见过的?2、它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平常看到的画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

五、问一问思考与创新(相传中国之年画,始于唐朝,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刚才我们看的图就是门神图。

)六、画一画把你印象重的春节的喜庆场面画出来吧七、拓展欣赏,课后延伸师:让我们一块来欣赏过春节时民间的其它艺术,(课件出示:民间艺术图片:民间剪纸、玩具、花馍等。

)最后让我们互相拜个年结束这节可好吗!(在喜庆的音乐和笑声中学生互相拜年祝愿,结束这节课。

)执教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累计节课题第2课《变形的魅力》课型共节,本节是节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变形画、黑白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化创新手法的多样性。

2、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展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透过变形现象,寻找变形的规律与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对事物整体外形变化的关注,创造独特的新形象教学用具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课件中含有在百度中搜索到的关于大自然变化的图片、明星漫画照、视频、艺术家的作品、照片、作业要求。

)、气球、画好脸部线条的作业纸、相框。

学生课前准备:1、凸透镜或不锈钢勺子、作业纸、2B铅笔、黑色记号笔或黑彩笔。

2、寻找生活中的变形现象教学程序教学调控一、课前延伸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个气球,大家认真看上面的图案,然后吹气球,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变化。

(将气球分给小组成员)2、再将气球拉长、压扁,观察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观察,观察能提高人的想像力,我们这节课就需要同学们认真观察。

二、课堂探究1、激趣导入,观察发现(1)课件出示课本上水中倒影图片。

(2)先请孩子们用心观察,你们认为这是一张什么照片?(3)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课件出示课本上玻璃幕墙里的变形图像(1)请孩子们边看边想,这又是倒映在哪里的图像呢?(2)出示玻璃幕墙图片。

在玻璃幕墙上,每一块玻璃都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景物倒映在上面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变形的现象。

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平添了几分魅力。

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体会“变形的魅力”。

(板书课题。

)3、自主学习,观察现象(课件出示“思考”。

)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变形现象?(学生回答,不完整的,教师补充。

)利用课件演示。

出示哈哈镜、鱼缸、车反光镜、道路广角镜……这样的变形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4、合作探究,感受探究(1)通过电脑软件,感受变形带来的趣味。

(2)除去前面我们欣赏到的变化之外,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也会发生变化。

a、这是我们平时的样子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变成这个样?b、你照过哈哈镜吗,你记得在哈哈镜里你有什么变化吗?(3)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发生变化a、(课件出示提前照好的同学照片)孩子们这是谁呀?让这位同学走进我们的变形世界。

b、(课件出示变胖、变瘦、变大、变小、扭曲变化后的照片)c、通过刚才的变形,你看到这位同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片)学生归纳。

5、利用不锈钢勺子做游戏,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1)孩子们,你想和××同学一样变形吗?拿起你面前的凸透镜和勺子,举得稍高一点,和头平齐,把它从远处慢慢地往前拉近,看看你的脸型和五官分别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画)。

(2)利用已知的变形方法,进行尝试创作。

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老师画了一张相,我们一起看一下吧!请孩子们也拿起画笔,在白色的作业纸上,添画上你变形后的眼睛、嘴巴和鼻子。

6、精讲点拨,评价反馈(1)(选择画的效果好的同学作品),说一下你是捉住自己的哪些特点来画的。

(2)孩子们在画的时候都突出了自己的特征,所以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漫画家也根据同样的方法,创作出许多的作品。

(出示郭德纲原照与漫画照对比。

)孩子们观察他的特征,漫画照中主要夸张了他的哪些特征?(3)里有几十个明星的漫画照,同学们从中找四位感兴趣的人物,对比原照与漫画照,看一下“变化时要抓住什么进行夸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变化时我们要抓住什么进行夸张?(人物的主要特征)(4)(课件出示变形规律)变形时,我们就是要抓住人物脸上或体形上最突出的那一点,进行夸张。

使胖的变得更胖,受得变得更瘦,大的变得更大,小的变得更小。

7、巩固训练,完成作业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表现方法,抓住你好朋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完成今天的作业。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观察小组内好朋友的脸,捕捉他的特征,用变形的方法画出他的脸。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完成作业。

8、展示作业,多元评价(1)学生完成作业后,贴在黑板上预先制作好的相框内。

(2)大家来猜猜画的是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做哪些改正会更好?9、教师小结,拓展延伸孩子们,你们画的变形画像真不错,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变化的魅力,明白了变化的规律。

(课件展示大阿福、创意家居、达利作品)知道吗?我们中国人把这种变化运用到了工艺美术中。

瞧,变化后的小孩形象变得更胖了,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不光是人,看,甚至是家具也进行了夸张。

还有艺术家们,他们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常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这是艺术大师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

我很希望大家能多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说不定你也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来。

三、课后提升观察生活中运用变形手法的美术作品和图片。

执教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累计节课题第3课《春天来了》课型共节,本节是节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通过欣赏、分折美术作品,了解创作的内容以及创作的表现形式。

3、使学生初步学习和体验创作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讨论、联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春日景象,弄懂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春天,同时让学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春天。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音像资料、图片、音乐)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在课前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收集、摘录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与诗词;中外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摄影图片及歌曲等教学程序教学调控一、引导阶段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生活景色,伴随着春的乐曲,将学生引入春的意境中。

屏幕展示课题《春天来了》。

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置身在一个什么季节里?生:春天。

师:在这个春天的季节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着天、体验春天、探究春天好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天来了》。

二、发展认知阶段师:这么美的春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生:唱歌、写文章、画画、跳舞……师: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正悄悄地变化着,大自然正沐浴在春的怀抱里,请欣赏。

学生欣赏,教师适时地做着解说。

结束后,师问:“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谁想说一说,春天里大自然出现了那些变化,那些征候?大家可以放飞想象,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同学们讨论回答)师:刚才说的是同学们看到和想到的自然景象,大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非常好,同学们再想一想:你学过或阅读过哪些描写春的文章,作家是怎样描写春的,能否举上一两个例子。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思考,看哪一个同学说得最好。

请举手的学生回答,教师要不断鼓励大胆发言,表扬回答有个性的同学,鼓励不敢举手的同学参与进来。

师:我们知道有哪些歌唱春天的歌曲?生:《小燕子》《春天在那里》《春之歌》《春天来了》《春天的故事》……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班不乏会唱歌的同学,哪一个同学起来唱一首你喜欢的关于春的歌曲?师:2003年的春天使很多人难以忘记,在这个春天我们同“非典”进行课题第5课《蔬果的联想》课型共节,本节是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蔬果造型的有关知识和制作方法。

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在通过自主探究及与人和作中寻求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蔬果的外形,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制作过程中的象形性。

教学用具教学程序教学调控一、教学导入“孩子们,你们去买过菜吗?”课堂在普通平实的交流中开始了。

“去过…”;“没有…”“老师可是经常去市场里去买菜。

你看,去市场买菜,就可以一起分享美味。

”说着把手中提着的一把把鲜红可爱的圣女果撒给孩子,课堂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买菜,不光可以分享美味,你看这些红艳艳的西红柿,碧绿的青瓜,圆圆的苹果,弯弯的香蕉,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形状,每一个都像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一样,多么美,多么具有个性,每每在市场买菜,都让我流连忘返。

”“所以,如果你爱生活,爱艺术,就去学着买菜吧。

”二、教学探究1、故事激发兴趣“今天,老师去买菜,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大——家——看!”变戏法似的,老师手中出现了两根正在舞蹈的大蒜。

“这可不是普通的大蒜,你看,他可是有生命的。

”说着,把大蒜放到了投影仪上,蒜头上用火柴头插成两个眼睛,卷曲的根须就像一头蓬松的头发,整个就是一个造型快张,生动可爱的卡通精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