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与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与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青年,寄托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他们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并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采。

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如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等,具体表现为:
1.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

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对其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均衡,甚至把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混为一谈。

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其持无所谓的态度。

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他们总是寄托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的抱怨环境、而行动上无所作为,这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缺乏的表现。

2.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

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3忽略或者抛弃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

不少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的同学、学校和社会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1.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而在这些影响中,很多的表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而对这些现象的实质他们很难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

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

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管理不完善中,诸如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这些腐败、不公、不平等往往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和家庭的教育中能够得到解决的。

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等。

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失意者、失望者、失落者、失
败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

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2.我国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单一化。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重政治教育,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足。

学校总是希望培养在思想品德方面完美的人,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毫无责任感可言。

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至今仍占主动地位,学生主动参与的少,其社会主体意识在这种教育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增强。

3.家庭环境的影响。

亲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关爱,使得他们习惯于索取与享受而疏于付出和奉献。

一些父母甚至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使得他们的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力差。

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因此,很多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与家庭教育不无关联。

4.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部分大学生淡化乃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

大学生涉世不深,认识片面,观念偏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

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

5.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

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

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的环境条件下,一味地要求大学生只讲社会价值,不讲自我价值是不现实的,要引导他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摒弃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中“单纯利己”的道德标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

2.要改进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增强教育效果。

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人手。

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在管理中,
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不要动辄训斥,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

总之,在高等学校我们应从各方面努力创造出一种与大学生社会地位相符合的环境机制,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历史使命,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一定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一定大有希望。

贴近大学实际,为学生提供多种受教育的选择方式与机会。

3.针对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通过活动、娱乐、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情境式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责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个体也只有通过各种合作与交往活动,才能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相关的现实状况,深刻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从而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自己的责任。

其中社会实践是增强责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

另外,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考虑各种观点,解决各种冲突,关心各种关系,体认各种责任,不断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

4.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教师自身的行为负责与否、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责任教育的效果。

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5.大学生自身也应作出努力。

大学生平时应积极开展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活动。

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优点,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学生应该努力的认识自己,以作出积极的改变,同时互相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除此之外,也应当结合实践,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多了解时事新闻,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能否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可以说,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等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所以我们要在新时期,在和谐背景下,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