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GM-QR-03-077-B/1Guangdong College of Industry & Commerce毕业综合实践报告Graduation synthesis practice report题目: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in English)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on cas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系别:工商管理系班级:11商管1班学生姓名:陈款琴学号:1120158指导老师:刘小艳完成日期:2014年5月10日摘要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尤显可贵。
从企业文化角度角度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以此来丰富、补充和完善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无疑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目录一、引言 (1)二、企业文化介绍 (4)(一)什么叫企业文化 (1)(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1)(三)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三、以人为本思想的介绍 (4)(一)儒家以人为本思想的含义 (4)(二)现代企业以人为本思想的含义 (4)四、案例分析 (4)(一)以人为本:爱立信中国公司 (5)(二)淮南矿业集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6)五、以人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6)六、结束语 (7)致谢辞 (8)参考文献 (9)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化程度愈渐加深的当今世界,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何在强手如林竞争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保持竞争实力,从而使企业屹立于现代企业之林,是每一个企业都在努力奋斗的目标。
长远的看,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前景规划。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可以说,就是企业之间的文化之争。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说明着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念和愿望,企业文化从本质上就体现着人本主义思想。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谋求发展,人才是核心要素。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就风靡了全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以一种关注人、重视人的态度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当中,这不仅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实现良性、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一)什么叫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
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
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作客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于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
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观念。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曾在扉页上写道:“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
”可见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企业文化的力量是长期逐渐显现的,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和没有意识地建设企业文化的区别只有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
企业的行为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
企业文化旨在培育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功能,具有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的约束功能,具有指明共同努力方向的目标导向功能。
以及促进全体员工为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功能。
然而,实际上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绝不是直接的。
有没有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同样在商场上纵横驰骋取得重大成功的企业并不鲜见,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是在取得很大成功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的。
这说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绩效不是短期直接有效的,是长期发挥作用的。
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力量是长期逐渐显现的,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和没有意识地建设企业文化的区别只有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
打造百年企业,培育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看,企业可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使内外素质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其能从长远的目标来设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为生产力的提高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如果一切从眼前的利益出发,本着能兼则兼,甚至能骗则骗的经营思想,虽然可能会取得一时的经济效益,但这样的企业不可能长久。
在文化的中,制度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制度作为一种文化,与一般意义的文化不同,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制度文化是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表现出的无形文化。
制度文化能够超越企业家个人的寿命,从而保证了企业持续经营与长远发展。
一个企业,从经营团队、中层干部到普通员工,少则几十几百号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大家多年相处,会不会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呢?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企业文化的形成,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假如一个企业,其领导层并不有意识地去倡导某种企业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几百成千人上万人,因人人各有其不同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追求,也就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其企业文化也就很可能是五色杂陈,斑驳陆离,像一锅五颜六色说不清道不明的糨糊。
这样的企业,其文化处于一种散漫杂乱状态,凝聚力和向心力自然是谈不上的。
如果仅仅是一锅糨糊,没啥怪味,倒也罢了,可怕的是这糨糊放得久了,常常就会变味发馊,甚至变质。
由于不注意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里埋头苦干者得不到鼓励,积极上进者听到的是冷言冷语,老实善良者常常吃亏,投机取巧者往往得利……久而久之,上进者也逐渐变得消极起来,老实者终究学会了偷奸耍滑,员工素质越来越低下,企业也就成了一盘散沙,这实在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
相反,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层有意识地培育和倡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推崇爱岗敬业,积极上进,埋头苦干,善良宽容。
长此以往,持之以恒,那么,这个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良好企业文化也必然逐渐成型并趋于成熟。
这样的企业,由于员工长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浸润滋养,企业凝聚力将会大大加强,企业的激励成本和监督成本也会大大减少。
因为,你不用特别激励,大家也知道该干什么并自觉去干;你不用格外监督,大家也明白不该干什么并自律不要去干。
(三)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今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
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
正如同GE(通用电气)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所阐述的,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
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第一,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企业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员工产生归属感,对价值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吸引、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
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
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第三,企业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
事实证明,在现代的企业建设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培育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有利于创造企业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文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就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主体,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它运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倡导企业精神来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
所有这一切,对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很现实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一)儒家以人为本思想的含义儒学由孔子创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作,主张以人为本、王道仁政,其核心始终围绕着一个“仁”字,即如何使人向“仁”。
何谓仁实际上是何谓人的问题,因为“仁者人也”。
“仁”,即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看,正视人性优点与弱点。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都对又都不对。
人性,辩证的看,本善亦本恶,既有善端,又有恶端。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是“仁”的根本要求。
儒家认为,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有爱人之心,不仅爱自己,还要爱他人,而要做到“仁者爱人”,就必须“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礼制规范。
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以《论语》为中心来分析仁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对内克己,对外爱人。
对他人而言,用爱的准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孝顺父母,尊敬长者,爱护晚辈,进而达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伦理道德要求。
《论语·学而》中写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做人之根本。
在此之上,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即“爱众”,保持人与人之间亲密、亲和的关系,才能国强民安平天下。
即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家庭伦理开始,树立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宽恕别人的社会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