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信息:第一,主人公是烛之武;第二,烛之武一个人退了
一个军队。

我们还能产生一个疑问,他是怎么退的秦师?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标题的三个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交代主要事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文化常识
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4.史书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第一部纪传体《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第一部国别体《国语》。

一般带“国”字的就是国别体。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5.二十四史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二、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
2. 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3.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文言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疑问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5.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动词+于(以)+对象: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疑问词+之+动词:宾语前置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者,……也
……,……者也
……,……者
……,……也
三、写作素材挖掘
爱国:在接到郑伯的邀请时,烛之武先是发了句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但但郑伯说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时,烛之武马上“许之”。

文章没有多交代一句话,两个字“许之”在干脆利落中写明了烛之武的爱国形象。

勇敢:接受了任务后,为了防止敌人趁机来攻,烛之武只得“夜缒而出”,据载,当时的烛之武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了。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月黑风高之际仍然为了自己的国家
不顾危险,孤身深入敌营。

以三寸之舌,面对秦军虎狼之师。

可谓勇敢。

沟通、智慧:烛之武在说服秦伯的过程中,先是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接着又以利诱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继而又挑起秦晋的历史矛盾,“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最后预测未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但每一步的选
择都是将选择权交到对方的手里。

这就是烛之武的沟通之道。

今天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个很大的沟通问题就是亲子关系。

父母总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这就是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想过。

知错就改:郑伯年轻时昏庸无道,没有任用烛之武这样的贤人。

但在国家将亡之际能够勇于承认错误,放下身段,最终挽救了国家的灭亡。

机遇与准备:烛之武过去一直得不到重用,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韬光养晦,默默地打磨本领,所以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才能抓住这个机遇,从而名垂青史。

伯乐与千里马:烛之武如果没有佚之狐的推荐,恐怕到死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推荐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说通: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思考:
本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行为有什么异同?
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人物?
中国古人的纵横之术在什么情况下会管用,今天还有用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