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体现科学精神,
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
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
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同时,一些不良现象和
不道德的行为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信息垃圾、恶意侵犯他
人隐私、充当“黑客”…… ,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
提出了新的挑战。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如何培养未来信息
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
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上,是
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
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是小学计算机的教学目的之一。
那么怎样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主要作好以下
二个方面工作:
一、 以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终身收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
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
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
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
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
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
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养成正确开关机的习惯、用电脑时保持正确的坐姿的习惯等。
其次,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
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
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
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
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习惯形成
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
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
累,坚持到底。
二、 以教材为依托,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
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
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 时时处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理、领先水平。
通过这些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我国赶上发达国家而刻苦
学习。
2、 适时渗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百事孝为先”“孔融让梨”
“孔子与七十二贤”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
者,不论学科分工有什么不同,首先就要做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进行传承、发扬光大。例如,在以“献给妈妈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
为德育主题的信息技术课中,我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
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促进了家长与孩子和
教师的沟通、交流,取得了技术课程学习和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主导-主体”式的学习和德育渗透教学,学生反映不仅掌握了
信息技术技能,而且在为自己的母亲亲手制作礼物的过程中,体会到
母爱的伟大,自然继承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
3、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
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
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
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
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
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
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
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
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
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
法律的严惩。
4、竞争意识
竞争,通常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各自努力,分出高低优
劣,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放眼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
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十分重要
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优胜者更上一层楼,激励中游者后来居上,鼓
励暂时落后者奋起直追,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
发展。鉴于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比
如举行举行打字比赛;设计艺术字比赛,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
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5、协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
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
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
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
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
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
作。 比如,在讲授幻灯片制作时,我命题为“我爱校园”成果展示。
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本次环境教育活动的一些资
料、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成果展示,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每一
小组积极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
作的快乐,效果非常好。
6、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
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
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
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
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
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
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
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
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
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
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
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
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要完成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
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
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
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教育,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