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网络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
下面谈一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学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要引导他们遵循操作规范,如不用力按开关,不乱敲键盘,不乱按鼠标,自觉遵守开机和关机程序、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等。
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的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提炼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 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
2.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
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
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
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目录中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如果教师在演示中保存和另存文件时,注意这个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分门别类存放文件的好习惯。
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3.培养方法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
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要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又要持之以恒。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1.结合教材,收集相关材料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芯片都是美国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
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硬件来说,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七十年代末的“七五七”计算机,再到我国的银河系
列计算机,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从软件来说,WPS文字处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杀毒防毒软件等也层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讲到病毒时,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
界的着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2.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教学中,有意识介绍我国相关软件的发展;在录入及排版练习中精选练习文
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等为主题的作品,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
分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如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以国庆节
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同进在不知不觉中,融入
了德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美育等内容。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
它能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
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
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在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
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
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邮箱、申请个人主页后只在期限将过时才予以更新或者自“访问”以增加点击数,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删除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的
网络资源的浪费。
要使学生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 也强
调规则和美德。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共同生活”。
而共同生活
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
因此,重视培
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
据报道,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
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