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

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第一节 头部的基本构造
一、头壳上的线与沟
(1)蜕裂线:头部背面的一条呈倒“Y”形的沟。
(2)额唇基沟:口器的上方一条较深的横沟。
(3)额颊沟:从复眼下伸至上颚基部的纵沟,是额
与颊的分界线。
(4)颊下沟:从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的斜沟。
(5)后头沟: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2条环形沟。
Sclerite)
腹片Sternite:腹板分割成的小片
侧片Pleurite:侧板分割成的小片
沟Sulcus:骨板褶陷后在体表留下的狭槽。
内脊Ridge:沟下成脊状或板状的陷入部分。
内突Apodeme:沟下成或刺状或叉状的陷入较深的部分。 内骨骼(Endoskeleton): 内脊和内突构成昆虫的内 骨骼。供肌肉着生。 缝(suture):是两骨片并接留下的界限。

不同种类的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口器构造有一定的差异,如 蚊类的口器有6根口针(两对上、下颚口针,上唇和舌也变成口针 )。
为害特征:生理或病理 伤害,如卷曲、色斑、虫 瘿等;传播植物病害。
口 针 口 针
刺吸 式口器
危害状:

1. 失绿斑点:在叶面上形成各种失绿褪 色斑点,严重时黄化。 2. 畸形:叶片卷曲、皱缩等。 3. 虫瘿:如榆瘿蚜与桃瘤蚜的危害状。 4. 传播病毒病:如 常见昆虫:蚜、螨、蚧、粉虱、叶蝉、网 蝽、木虱、蝉、蜡蝉等。 使用药剂类型:内吸剂、触杀剂、熏蒸剂 和生物制剂。
在后生分节中,前脊沟将其分成两骨片。 如为背板,这条沟称前脊沟,前脊沟的内脊 称前内脊,前脊沟前面的骨片称端背片(常为一 狭窄的条),沟后为主背片。
如为腹版,留下的沟也称前脊沟,沟前的骨
片称端腹片,沟后为主腹片。
第二章 昆虫的头部
触角 眼

口器 头部的功能
头部是具有感觉器官──复眼、单 眼及触角和取食器官──口器。
具芒状Oristate:触角短,一般3节,末端膨大,上有1纲
毛,称触角芒。蝇类特有。
昆虫触角的形状因昆虫的种类和雌雄不同而多种多样。
1.刚毛状; 2.丝状; 3.念珠状; 4.锯齿状; 5.栉齿状; 6.羽毛状; 7.膝状; 8.具芒状; 9.环毛状; 10.球杆状; 11.锤状; 12.鳃片状;
(6)次后头沟: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1条环形沟。
二、头壳分区
1.颅顶(或头顶):头壳的背面,额以上两复眼侧背方的区域。
2.额唇基区:
额是蜕裂线侧臂下、额唇基沟上方、额颊沟之间的区域;
唇基是额与上唇之间的区域。
3.颊及颊下区:
颊是头顶下、颊下沟上、额颊沟与后头沟之间的区域。 颊下区为颊下沟下方的狭片。
捕食时,幼虫将 成对的捕吸器刺入猎 物的体内,注入消化 液,进行肠外消化后 在八消化好的物质吸 入。
了解昆虫口器在实践上的意义
1、辨别昆虫类群
2、根据植物被害状,了解害虫类别
3、根据口器类型选用杀虫剂
第四节
头部的变化与适应
一、口器着生位置与功能的适应
头式: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与方向。有3 种: (1)下口式Hypognathous (2)前口式Prognathous (3) 后口式Opisthognathous
4.后头区与次后头区(头壳的后面部分):
后头区是后头沟与次后头沟间的拱形区域。 次后头区是次后头沟之后的拱形区域,
颅 顶
触角
脱裂线
复 眼
中单眼
额颊沟 侧隆线 颊下沟 颊下区
额 颊
额隆线
额唇基沟
唇基 上唇
上颚
蝗虫头部正面图
三、头部的内骨骼 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为幕骨,是体壁内陷而成。 主要由1对幕骨前臂和1对幕骨后臂组成,后者常左 右相连成幕骨桥,再与幕骨前臂相连;有些昆虫的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章 昆虫的体躯
一、昆虫的体躯和体节 昆虫的体躯由连续的环节构成组成,每一环
节称一体节(Somite或segment)。昆虫的体躯
可以分为明显的头(head)、胸(thorax)、腹
(abdomen)三个体段。
体面:按附肢基部位置可划分:
背面:肢基以上部分 侧面:两侧着生肢基的部分
蝗虫咀嚼式口器图
悬接于唇基下缘的一个双 位于上唇之后,一对坚硬的 层薄片,能前后活动,有 昆虫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所有别的口器类型都 固定、推进食物的作用。 锥状结构,可以切断、撕裂、 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 磨碎食物。 位于上鄂之后,左右成对, 内外鄂叶用于割切和抱握食 上唇 物,下颚须用来感触食物。 上颚 位于口腔中央,是一 口
触角由许多环节组成。基部一节称为柄节;第二节为梗 节;梗节以后的各小节统称鞭节。
(三)触角的类型
线状Filiform :细长如丝,各节呈圆筒形,除基部几节外 各节大小相似。蝗虫。 刚毛状Setaceous:短小如刚毛,基部1、2节粗短,越到末 端越短。蜻蜓、蝉、。 锤状Capitate :基部若干节细长,近端部数节突然膨大。 瓢虫。 棒状Clavate:基部若干节细长,近端部数节逐渐膨大。蝶 类。 锯齿状Serrate:鞭节各节端部的一角向外突出,各节近似 三角形,形如锯条。叩头虫。 栉齿状Pectinate:除基部2节外,其余各节向一边伸出很 长,如细枝。 羽毛状Plumose:除基部2节外,其余各节向一边伸出2根细 枝状物,渐向端部渐短,形同羽毛。
口 器 的 类 型
刺吸式:蚜虫
吸收式
锉吸式:蓟马
取食液体食物。
虹吸式:蛾蝶
舐吸式:蝇类
嚼吸式
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 如蜜蜂。
一、咀嚼式口器
chewing mouthparts
主要特点: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
和舌5部分组成,具有坚硬发达的上颚。
如无翅亚纲、襀翅目、直翅目、大 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部分膜翅 目成虫及很多类群的幼虫或稚虫的口 器。其中以直翅目的口器最为典型。
沟 缝
内 脊
内 突
二、体躯的分节方式
初生分节Primary segmentation
昆虫的幼期,相邻的体节间具环形的凹陷(即节间 褶Intersegmental fold)为体节分界,故这种分节 方式为初生分节,形成的体节称初生节(Primary segment)。 次生分节(Secondary segmention) 昆虫成虫因体壁骨化,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 骨化,各节原节间褶前面的膜质部分(节间膜 Intersemental membrane)成为了体节的分界。这 种因体壁骨化,以节间膜为相邻体节分界的分节方 式称次生分节。 节间褶因骨化,外面则留下沟前脊沟。
态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常为 3 个(呈倒品字形排列)或 2 个, 极少 1 个。其数目及位置等是分 科或分亚科的特征。
(2)侧单眼 仅全变态幼虫所
具有,常 1-7 对不等。其数目与 排列方式是幼虫分类的特征。
( 3 )单眼的功能 感受光线
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第三节 昆虫的口器
咀嚼式
取食固体食物,如蝗虫。
六、刮吸式口器 scratching mouthparts
见于蝇类幼虫。 此类口器十分退化, 外观仅见1对口钩。 取食时,先用口钩 刮食物,然后吸食 汁液劾固体碎屑。 头部全部缩入胸部。
家蝇
蜜蜂
八、捕吸式口器 g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
为脉翅目昆虫 的幼虫所特有。其最 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 上、下颚分别组成1 对刺吸构造,因而又 称双刺吸式口器。
腹面:肢基以下部分
骨化与骨板: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这一过程称为称骨化
(Sclerotization),骨化区因体面的不同分为:
背板tergum:背面的骨化区
腹板sternum:腹面的骨化区 侧板pleuron:侧面的骨化区
骨片:骨板常被膜质部分或本身的沟缝分成若干小片,即骨片(
背片Tergite:背板分割成的小片
端喙即唇瓣是喙端部2
个大椭圆形海面状吸盘构造。
五、嚼吸式口器 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具有咀嚼与吸收2种功 能的口器。如蜜蜂口器: 上唇与上颚与咀嚼式 口器相似;下颚的外颚 叶发达,呈刀片状,下 颚须和内颚叶较退化; 下唇须与中唇舌延长, 侧唇舌较小。 吸食液体食物时,下 颚的外颚叶包被在中唇 舌的背、侧两面形成食 物道,1对下唇须合贴在 中唇舌的腹面形成唾液 道。
复眼的大小与种类及性别有很大的关系。 接眼式:双翅目和膜翅目中,雄性复眼 较雌性复眼发达,甚至在背面相接。 离眼式:复眼相离。 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 辨别近距离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 功能:在昆虫的取食、栖息、繁殖、避敌、决
定行动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单眼ocellus
(1)背单眼 为成虫和不全变
幕骨前臂上又各具一个突起,成为幕骨背臂。
幕骨不仅增强头壳的坚硬度,同时也为口器和前 胸的部分肌肉提供了着生之处,还是消化道、神经 索上下穿插而过的支架桥。
第二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一 、 触角 Antenna (一)触角的基本构造 1.柄节(Scape),是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2. 梗节 (Pedisel) :是第二节,较小,除弹尾目和 双尾目外,大部分昆虫的梗节内又江氏器 (Johnston’s organ) 3.鞭节(Flagellum):常分成若干亚节,变异大。 (二)触角的功能 嗅觉、触觉与听觉。


取食植物汁液或动物血液的昆虫所具有的既能刺入寄主体又 能吸食寄主体液的口器。如蝉、蚊、蚤类等的口器。以蝉为例。 (1)上唇为1三角形的骨片。

(2)上颚及下颚的内颚叶各特化为2根细长的口针。上下颚口针 嵌合时组成2条细管,粗为食物道,细为唾道。
(3)下唇延长成包被与保护口针的喙。 (4)舌退化,变成了与唧筒有mouthpart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