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的外部形态-教案

昆虫的外部形态-教案

教案模板(试行)教研组长审阅年月日日期: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班级:茶叶1601 章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及头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了解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1.掌握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掌握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及头部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昆虫的体躯的一般构造。

2.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课时安排】组织教学 1min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4min本节课的新内容 80min重点内容的总结 3min考勤、组织教学 2min【教学过程】1、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主要的产茶省份有哪些答: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茶区,包括广东、广西、台湾、闽南等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苏南、皖南、鄂南等地。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2、中国茶树病虫害种类答:我国茶区地域辽阔,气候适宜,环境多样,因而病虫区系复杂,种类繁多。

已知的茶树害虫达400多种,造成经济损失的害虫有50一60种。

这些害虫主要是昆虫,少数是螨类。

已知的茶树病害有1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30余种。

茶树病害主要是由一些真菌侵染所致,还有藻类、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导入新课: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一、体躯和体段昆虫的身体由一系列连续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体节,昆虫的体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有些体节的侧面着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昆虫体躯共有18~20个体节。

1、体躯的分节与分段3段20节,6、3、11 切;头部愈合无节痕,胸部各节紧相接;腹部节数常11,少增多减附多缺。

二、体节的分区和构造体面:身体或体节大致呈圆筒形,左右对称。

根据附肢基部的部位,将其划分成4个面:肢基上面的部分为背面;两侧着生肢基的部分为侧面;肢基下面的部分为腹面。

体向:为了描述昆虫各部分的相对位置,通常将昆虫一定的体躯部分作为定向的基础,按照体躯各部分的位置和方向,分为6个体向。

头向(cephalic):与头部的方向一致,与体躯纵轴相平行。

尾向(caudal);与尾部的方向一致,也与体躯纵轴平行,但与头向方向相反。

中向(mesal);向着虫体中轴的方向,与体躯纵轴相垂直。

侧向(lateral):与中向相反,背离体躯中轴的方向。

背向(dorsal),向着虫体背面的方向,背向朝上。

腹向(ventral):向着虫体腹面的方向,腹向朝下。

除上述体向外,在形态描述中也常用到下列部位及名称;基部(proximal)和端部(distal):昆虫的附器和外长物,以其靠近虫体的部分为基部,远离虫体的部分为端部。

前胸背板的后方是基部,前方是端部,而甲虫类的鞘翅则以靠近前胸的部分为基部,远离前胸的部分为端部。

外边(ectal)和内边(intal);昆虫的体部和附器,凡与体躯纵轴比较接近的一边称为内边,与体躯纵轴较远的一边称为外边。

前缘(anterior)和后缘(posterior):昆虫的体部和附器与体躯纵轴垂直的部分,离头部较近的一方为前缘,离头部较远的一方为后缘。

纵或长(length)、横或阔(width):昆虫的体部和附器凡与体躯纵轴平行的称纵或长,与体躯纵轴垂直的称横或阔。

昆虫的头部头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位于体躯最前端,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肉牵引力。

头壳上着生有触角、复眼、单眼等感觉器官和取食的口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头壳的构造昆虫的头壳是一个完整的高度骨化的硬壳,称为颅壳。

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头壳上各体节的分节界限虽然已经消失,但有数条由体壁内陷形成的沟,其中除了次后头沟可能代表下颚节和下唇节的分界外,其余都是与分节无关的后生沟。

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这些沟将昆虫头部划分为若干区域,头壳的后面有一个圆孔,称为头孔,内部器官穿过头孔进入头部,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

二、头式昆虫食性和习性间的差异,引起头部部分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大的变化,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即头式有了差别。

1.下口式口器向下,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大致垂直,称为下口式。

大多数取食植物茎、叶的昆虫如蝗虫、蟋蟀和鳞翅目的大多数幼虫属此类型。

该类型昆虫的取食方式比较原始。

2.前口式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称前口式。

很多捕食性及钻蛀性昆虫属此类型。

如步甲、潜叶蛾幼虫等。

3.后口式口器向后,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锐角,称为后口式。

常见于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蝉、蝽、蚜虫等。

三、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1、触角触角基部着生在膜质的触角窝内,围角片上有一小的突起,称为支角突,是触角活动的关节。

(一)触角的基本构造昆虫的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鞭节3个部分。

(二)触角的功能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与听觉。

此外,昆虫的触角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芫菁在交配时雄虫的触角能起携助拥抱雌虫的作用,魔蚊的幼虫利用触角可以捕获猎物,仰泳蝽在游泳时触角能平衡身体,水龟虫潜水时可以用触角帮助呼吸。

(三)触角的类型1.刚毛状: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如蜻蜒、蝉、叶蝉等的触角。

2.线状:线状触角又叫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节、梗节较粗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向端部渐细。

线状触角是昆虫触角最常见的类型。

螽斯类、天牛类的触角属典型的线状,有时触角可长达身体的数倍。

3.念珠状:基节较长,梗节小,鞭节由多个近似圆球形、大小相近的小节组成,形似一串念珠。

如白蚁、褐蛉等的触角。

4.棒状:棒状触角又叫球杆状触角,结构与线状触角相似,但近端部数节膨大如棒。

蝶类和蚁蛉类的触角属于此类。

5.锤状:似棒状,但触角较短,鞭节端部突然膨大,形似锤状。

如郭公虫等一些甲虫的触角。

6.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

如部分叩头甲雄虫、芫菁等的触角。

7.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齿。

如部分叩甲及豆象雄虫的触角。

8.羽状:又叫双栉齿状,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呈细枝状,枝上还可能有细毛,触角状如鸟类的羽毛或形似篦子。

如很多蛾类雄虫的触角9.肘状:又叫膝状或曲肱状,其柄节较长,梗节小,鞭节各亚节形状及大小近似,在梗节处呈肘状弯曲。

如蚁类、蜜蜂类、象甲类昆虫的触角10.环毛状:除柄节与梗节外,鞭节部分亚节具一圈细毛,如雄性蚊类与摇蚊的触角。

11.具芒状: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触角芒。

为蝇类所特有。

12.鳃叶状:鞭节端部几节扩展成片,形似鱼鳃。

如金龟甲之触角。

(四)了解昆虫触角的类型和功能的意义1.鉴别昆虫的种类:触角的形状、分节数目、着生位置以及触角上的感觉孔的数目和位置等,随昆虫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因此触角常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特征。

2.鉴别昆虫的雌雄:许多昆虫种类雌雄性别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触角的形状上。

3.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和驱避。

2、复眼1.功能: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

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

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退化或消失。

2.结构:复眼多位于头部侧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由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小眼组成。

昆虫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甚大,一种蚂蚁的工蚁每个复眼只有一个小眼组成,而鳞翅目昆虫一个复眼常有12000~17000个小眼,蜻蜓目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在10000~28000个或更多,但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大体在300~5000个之间。

小眼数目越多,复眼造像越清晰。

多数昆虫复眼的视野比人眼的(180°)开阔,如螳螂复眼的水平视野为240°,垂直视野为360°;突眼蝇的复眼长在头部两侧突出的眼柄上,水平和垂直的视野可达360°;多数昆虫复眼能感受的光波波谱范围也比人眼宽广。

如昆虫复眼能感受的波长为240~700毫微米,对紫外线或蓝绿光最为敏感,而人眼能感受到的光波波长大约为400~800毫微米。

大多数昆虫对于运动物体的反应也比人眼敏捷。

如蜜蜂仅需秒就能作出反应,而人眼需要秒才能看清轮廓。

但是,昆虫的视程远不及人类。

如蜻蜓只可以看清1~2米,家蝇只能看到40~70毫米;另外,绝大多数昆虫是色盲,如蜜蜂不能分辨出青色和绿色,也不能分辨出红色和黑色。

复眼的大小与种类及性别有很大关系,如头蝇科昆虫复眼几乎占据头表的全部,蜻蜒目的种类复眼亦很大,而在缨翅目昆虫和一些同翅目昆虫中复眼要小得多。

在双翅目与膜翅目昆虫中,雄虫复眼常显著大于同种雌性的复眼,甚至雄虫复眼在背面相接,称为接眼式,而雌虫复眼则相离,称离眼式。

3、单眼昆虫的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1.背单眼: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着生于额之上部,常为2~3个,极少为1个。

若为3个常呈倒三角形排列。

背单眼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等是有些类群分科或分亚科的特征。

2.侧单眼:仅为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侧,常1~7对不等,单行或双行,弧形或线形排列,其数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的分类与区别有较大用途。

四、口器口器(Mouthparts)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由属于头部体壁构造的上唇和舌,以及头部的三对附肢,即上颚、下颚和下唇组成。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

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主要特点是具有发达而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

无翅亚纲、襀翅目、直翅类、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部分膜翅目成虫及很多类群的幼虫或稚虫的口器都属于咀嚼式。

其中以直翅目的口器最为典型,以东亚飞蝗的口器为代表逐一介绍。

2、刺吸式口器(piercing sucking mouthparts)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

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下颚延长成口针(stylet);下唇延长成包藏和保护口针的分节的喙(rostrum);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特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咽喉唧筒。

以蝉的口器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3、虹吸式口器:蛾蝶类所特有。

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形成喙,其内面具纵沟,相互嵌合形成管状的食物道。

4、锉吸式口器:蓟马类昆虫所特有。

5、嚼吸式口器:兼有咀嚼、吸收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