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 ·651·实质是揭示外邪入里传变的过程,此过程可出现在中风、伤寒传变入里的进程中,也可出现在“温邪”传变入里的进程中。
因此,叶天士对温病总结的传变规律,同样适用于燥邪的传变。
寻常型银屑病又称为“干癣”,是一种燥证。
《医宗金鉴•白疕》云:“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指出本病由血燥、肌肤失养所致。
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已不局限于血燥,《外科证治全书•白疕》曰:“皮肤燥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
”指出本病的病因为燥邪入侵所致。
现代医家也常从“燥”论治[7-9]。
近年有医家提出,燥证均由燥邪所致[10]。
燥邪本为秋之主气,侵犯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燥的表现,也存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渐重的变化过程[11]。
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燥证贯穿于其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样具有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由轻到重的不同阶段,且其发展进程,与温病卫气营血的发展过程极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热”贯穿于始终,这是“温邪”的性质决定的。
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皮肤“干劲皴揭”始终为主要症状,这恰是燥邪性质决定的。
温邪与燥邪侵犯人体的部位相似,“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与之相应的是“燥易犯肺”。
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的发病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符合卫气营血传变入里的规律,因此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进程恰是“燥邪”入里传变的过程,可适用于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揭示了外邪入里传变的一般规律,后人在学习过程上,应师古而不泥古,找寻到其一般规律性,使之在临床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1]郭海,杨进. 对卫气营血理论的思考[J]. 中医药信息, 2007,24(1):3-5.[2]瞿幸.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炎症性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64-65.[3]宋乃光. 温病学说在皮肤病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2(2):88-90.[4]李相玉,宋乃光,赵岩松,等.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银屑病诊治中的应用[J]. 中医研究,2009,22(7):5-7.[5]李相玉,赵岩松,宋乃光,等. 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指导银屑病的辨治[J]. 吉林中医药,2009,29(6):463-464.[6]谷守星,魏勇军. 卫气营血理论探究[J]. 河北中医,2013, 35(7):1068-1069.[7]秦万章. 血燥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1):1-6.[8]周德瑛,张丰川,李元文,等. 养血消银解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52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0-1431. [9]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52-153.[10]柯岗,周铭心.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J]. 新疆中医药,2018, 28(6):1-4.[11]王玉喜,姜宜惠,贾维刚,等. 辨燥邪[J]. 黑龙江中医药, 2011,40(6):8-9.(收稿日期:2014-12-01)(本文编辑:高荣慧)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李冬梅 王文丽 施雷薛己(1487-1559年)明代著名医家,其父薛铠,字良武。
薛氏父子熟读医书,熟谙医理,以儿科、外科见长,为后世所重,曾以名医入征于太医院医士。
所著《保婴撮要》[1]20卷,共记载儿科病证221种,每种病证均首先列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5.07.019作者单位:110032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李冬梅、王文丽);110032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中医院(施雷)通信作者:王文丽,Email: wenzi46421@ 出病因病机、治则,次载验案及各种治法、方药。
书中记述小儿咳嗽医案85则,薛氏治疗小儿咳嗽用药精专,擅用培土生金、补脾益肺法。
读来获益匪浅,浅述以飨同道。
1病例举隅1.1 调补脾土以生肺金案:“一小儿咳嗽发热,右脸赤色,作渴烦闷,倦怠少食,肚腹作胀,脉纹如针,此风邪伤肺而饮食伤脾也。
先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苦杏仁、柴胡一剂,·652·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诸症少愈;后去苦杏仁、柴胡,再剂而安”[1]81。
薛铠治疗小儿咳嗽,擅用补益,从脾治肺。
薛氏认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中土以灌四傍,人身之脏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到滋养。
“当补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
提出对于小儿咳嗽,外感咳嗽、痰涎壅塞者,宜以惺惺散、参苏饮表散外邪;若外邪已去,仍喘咳者,为肺气虚咳喘,单纯补肺气,则反益其邪;若腠理不密,风邪外侵,蕴结于肺,而变咳嗽诸症,乃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宜以六君子之类调补脾土,以生肺金,提出补脾以生肺金之法。
肺金健旺,化源充足则阴精自足,肺肾两脏健壮,既可养肝,又可降心火,四脏自平。
明代黄履素在解释薛氏滋化源之论时指出:“化源者何?盖补脾土以滋肺金,使金能生水,水足木自平而心火自降”[2]28。
《保婴撮要》收录补益肺脾治疗咳嗽验案如六君子汤案31例、异功散案29例、补中益气汤案22例、四君子汤案6例、人参白术散案2例。
同为补益肺脾方药,临证应用各有侧重。
六君子汤善治脾虚不能生肺而痰喘,大凡腠理不密,外邪所感的肺病,必用六君子汤。
临证应用各有加减,脾肺气虚有热,用六君加炒黑黄连、山栀;脾虚食积腹胀,用六君、神曲、山楂、厚朴;脾肺气虚,而外邪所乘,先用惺惺散解散表邪,再用六君;脾虚痰盛六君加桔梗、桑白皮、杏仁。
异功散善治脾气不能运化而腹胀食积诸证,“咳而腹满,不欲食,面肿气逆者,属三焦,用异功散”[1]80。
补中益气汤善治肺脾气虚倦怠、汗出,脾虚不能制约肝阳惊搐诸证。
1.2 补脾益气,微解表邪治咳案:“一小儿咳嗽,恶心,鼻塞流涕,右腮青白,此乃脾肺气虚,而外邪所乘也,先用惺惺散,咳嗽顿愈”“重感风邪,前症复作,声重流涕,用参苏饮加杏仁、桑白皮而愈”[1]81。
小儿肺脾常不足,薛氏治疗咳嗽兼表诸证,从“肺脾气虚,易感外邪”论,提出外感六淫邪气而见咳嗽兼表,病机在于肺脾气虚而外邪乘袭。
表明内伤外感引起的疾病,均与脾胃虚损有关。
与李东垣“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3]2的观点一致。
治疗原则与常人外感单纯解表散邪不同,强调“益气扶正解表”。
此案以咳嗽兼见“鼻塞流涕、右腮青白”等肺卫表证为主,治疗原则“大凡外邪所侵,而痰涎壅塞者,宜表散之”[1]80。
薛氏散表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益气扶正解表”,以惺惺散扶助正气以微解表邪,体现薛氏治小儿咳嗽兼表,扶正祛邪、益气解表、顾护脾肺的治疗原则。
《保婴撮要》收录益气解表治咳案36则,治疗小儿咳嗽兼表,擅用益气解表法以“扶助正气、微解表邪”。
薛氏提出“大凡外邪所侵,而痰涎壅塞者,宜表散之”。
惺惺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06,参苏饮主治感冒发热头痛,伤风咳嗽等。
两方均由补脾益肺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加解表药物组成。
1.3 肝脾同治小儿咳嗽惊搐案:“一小儿寅卯时发热,或兼搐有痰。
服抱龙、泻青二丸而愈。
后复患,服前药,兼咳嗽气喘不时发搐,面赤色,或青黄,或浮肿,或流涎。
余谓:咳嗽气喘,脾肺气虚也;不时发搐,肝木乘脾也;面青黄,肝入心脾也;浮肿流涎,脾气虚也。
用益智丸,以养心血,补中益气汤,以补脾气而愈”[1]18。
此案患儿寅卯时发病,寅卯为肺与大肠当令,咳喘尤为突出,钱乙云“若寅卯辰时身热……项强急,此肝旺也”[5]6,其治“服抱龙、泻青二丸而愈”,可知其为肝火旺盛之实证,以泻青丸清泄肝火、抱龙丸清热化痰,镇静安神。
后又见前证,服抱龙、泻青效不显,究其本质与前证不同。
除“面赤色”等肝火旺盛之实证外,已见“咳嗽气喘、面青黄、浮肿流涎”等肺脾气虚、肝木乘脾之象,故治疗上单纯清肝火不效,即“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之弊。
本案患儿素体肝火旺盛,肝木乘脾,木火刑金,加用清泄之品益加损伤肺脾之气,薛氏以补中益气汤补脾气,使后天生化有源,扶土抑木,脾胃肝旺诸证自可痊愈。
益智丸交通心肾,滋肾水以涵木,滋肾养肝以平上亢之肝阳。
薛氏治疗咳嗽惊搐诸证,通过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说明脏腑相互传变的关系。
提出“土败木侮而生虚风者,不可遽服惊药,宜用六君子加芍药、木香、柴胡,制肝补脾”[1]21。
薛氏治疗小儿咳嗽惊搐,病机有肝实、肝虚、脾虚、金旺之不同。
肝木乘脾的关键在于扶土抑木,虽为肝实之证,亦不用清泄肝火之药,而是交通心肾,滋肾养肝以平上亢之肝阳。
肝虚金旺所致咳嗽惊搐则调补脾气,滋补肝肾之阴,肝旺则不为肺金所胜,脏腑之气自平。
肝脾气血虚惊搐案仍以补脾益气为主,脾旺气血化源充足则肝血得养。
纵观薛氏治疗小儿咳嗽惊搐案,辨证多从肝脾论,其治则以补脾益气为本,体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
1.4 病从乳授、药从乳传案:“一小儿咳嗽,因乳母素食膏粱炙所致,用清胃散而愈。
后其母因怒,咳嗽胁痛,其子亦然,母服小柴胡汤,子亦随愈”[1]81。
“一小儿咳嗽,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 ·653·服抱龙丸,反吐泻不乳,腹胀发热,用六君子汤,母子并服而瘥”[1]83。
“小儿臂外侧患毒……因母食炙之味,患处复肿,兼发热咳嗽,子服泻白散,母服清胃散而痊”[1]185。
薛氏认为,乳母及孕母饮食起居不当是乳婴儿发病的重要因素,“须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浓味炙,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
否则阴阳偏胜,血气沸腾,乳汁败坏,必生诸症”[1]2。
对于因乳母所致疾患,提出“大抵保婴之法,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1]2的法则,提出“病从乳受,药从乳传”的治疗方法。
临证应用,有母服药,子亦随愈;母子并服同方而瘥;母子俱服,但药物各异的变化。
乳母服药,药从乳传。
乳母因素引起婴儿疾病,母子同服,针对病因治疗,可提高疗效。
孕母脾胃积热致小儿皮肤疮疡、咳嗽,母病在脾胃热盛,予清胃散祛除病因,子病在肺与皮毛,予泻白散清肺泄火,母子异治,殊途同归。
1.5 朝夕服药案:“一小儿目羞明瘾涩,两足发热,大便不实,食少时咳,仍欲治肝祛风,余曰:两足发热,小便不调,肾肝虚也;大便不实,食少时咳,脾肺虚也。
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黄丸,元气渐复,乃佐以四味肥儿丸,又月余而瘥”[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