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化学实验表述要点与部分实验中的“细节”一、化学实验表述要点1、洗净标志: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倒置时,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固体药品取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取用: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
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
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过滤: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5、分液: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滴定管调零:调整液面时,应使滴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使液面保持在“0”或“0”以下的某一定刻度。
读数时视线与管内液面的最凹点保持水平。
6、气密性检查: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捂热试管。
如果观察到导气管会有气泡冒出,而且在松开手后,水又会回升到导管中,形成一端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不会漏气。
7、试管加热:加热试管时,要先进行预热,集中于固体部位加热。
其目的在于使试管受热均匀,避免试管破裂。
8、托盘天平称量物质:①先放平天平后再调零;②托盘上先放纸片(防止药品与托儿直接接触而腐蚀托盘),后放药品和砝码;③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④称量完毕时,先放砝码回盒,后把游码归零。
9、量筒使用:应根据需量取的液体体积,选用能一次量取即可的最小规格的量筒。
操作要领是“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10、容量瓶检漏:加自来水到标线附近,盖好瓶塞后,用食指按住塞子,其余手指拿住瓶颈标线以上部分,另一只手用指尖托住瓶底,倒立两分钟,如不漏水,将瓶立正,将塞子旋转180度,再倒过来试一次。
11、滴定管检漏:用自来水充满,夹在滴定台架上, 静止约2分钟,观察有无水滴渗出。
将活塞旋转180度,再检查一次,若前后两次均无水渗出,活塞转动也灵活,即可使用。
12、装配发生发生装置:以C12实验室制法为例,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13、稀释浓硫酸:烧杯中务必先加入一定体积的蒸馏水,后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地流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解过程放出的热量迅速地扩散,避免浓硫酸飞溅。
14、试纸的使用:(1)检验溶液的性质:取一小块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点于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不允许把试纸浸入大量待测液中,更不允许把试纸投入大量待测液中,否则会污染未知液。
测定溶液的pH时,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滴在试纸的中部,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
(2)检验气体的性质: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靠近气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气体的性质。
15、加热坩埚:加热坩埚时,应把坩埚放在铁圈上或泥三角上,用酒精灯(喷灯)加热。
取放坩埚时,应用坩埚钳夹取。
要夹取高温的坩埚时,应把坩埚钳尖端在火焰下预热一下或待坩埚稍冷再夹取。
16、少量棉花的作用:(1)加热KMnO4制氧气,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2)制乙炔,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3)收集NH3,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17、强酸强碱处理:如果浓硫酸不慎滴到皮肤上,先要迅速用布檫去,后用大量的水冲洗,在涂上稀的碳酸氢钠溶液;如果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先用较多量的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涂抹在皮肤上。
18、中和滴定实验: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19、镁条与空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0、钠与空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21、硫与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2、铁丝与氧气: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23、氢气与氯气: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4、铜丝与氯气: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有大量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蓝绿色的溶液。
25、红磷与氯气: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6、铜丝与硫: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物质。
27、铁粉与硫粉: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28、二氧化硫与品红: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29、铜与浓硫酸:少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反应完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30、钠与水: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小球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31、铜与浓硝酸: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32、铜与稀硝酸: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33、镁与二氧化碳: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34、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35、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含氯化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36、甲烷与空气:在空气中点燃甲烷,火焰呈淡蓝色;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37、甲烷与氯气: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38、乙醇与浓硫酸: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退色,紫色逐渐变浅。
39、乙烯与空气: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40、乙炔与空气: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41、苯与空气: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42、乙醇在空气: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43、乙烯(乙炔)与溴水:乙烯(乙炔)通入溴水,溴水颜色褪去。
44、乙烯(乙炔)与高锰酸钾:乙烯(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退去。
45、溴与苯:溴与苯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46、苯酚与浓溴水: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47、苯酚与三氯化铁: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48、乙醛与银氨:在试管中把乙醛与银氨溶液混合,水浴加热,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49、乙醛与氢氧化铜:加热至沸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50、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加热乙醇和乙酸,反应后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二、部分实验中的“细节”1、实验中的6个“0”(1)滴定管的“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部(但不是最上端),在量取液体的体积时,液面可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滴定管读数时,装液或放液后,需等1~2分钟后才能观察液面高度。
(2)量杯、量筒、容量瓶没有“0”刻度。
(3)温度计的“0”刻度在温度计的中下部。
(4)托盘天平中的“0”刻度在标尺的最左边,天平在使用时要调“0”,使用后要回“0”。
(5)实验记录中的一切非“0”数字均是有效数字。
(6)25 ℃,pH计测出溶液的pH=0指的是溶液中c(H+)=1.0 mol/L。
2、实验中的6个“标志”(1)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内壁附有均匀水膜,不挂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2)中和滴定终点的标志是滴入最后一滴液体后溶液颜色发生突变且半分钟内保持不变。
(3)容量瓶不漏水的标志是加入一定量的水用食指按住瓶塞,倒立观察,然后将容量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再倒立,均无液体渗出。
(4)容量瓶、量筒、移液管、滴定管中液面达到刻度线的标志是平视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
(5)天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6)沉淀洗净的标志是取最后洗涤液加入沉淀所洗离子的沉淀剂,没有沉淀生成。
3.实验中的6个“上、下”(1)收集气体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于29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应打开旋塞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引流时,玻璃棒的上面不能靠在容量瓶口,而下端则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的内壁上(即下靠上不靠,下端靠线下)。
(4)用水冷凝气体时,冷凝管中水从下端口流入上端口流出(逆流原理)。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水银球应在液面下,而测蒸气温度时,应在液面上。
(6)制气体实验中,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入液面下,而用分液漏斗加液时,漏斗下端不能插入液面下。
4、实验操作中的7项“原则”(1)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下往上”“从左到右”的原则;拆卸装置与此相反。
(2)添加药品时应遵循“先放固体”“后加液体”的原则。
因为固体加入液体中时会将液体溅出,为了实验安全,所以先加固体。
而钠与水反应则先加液体再加固体,避免钠快速氧化,及产生氢气过多发生爆炸。
(3)塞子与烧瓶连接时要遵循先“塞”后“定”原则,即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装置在装入药品前遵循先验气密性原则。
(5)物质检验的“原则”,即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
(6)物质分离和提纯物质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易复。
(7)制备干燥纯净的气体时应遵循先除杂后干燥原则。
5、实验中的15个“数据”(1)实验仪器的精确度①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 。
②10 mL 量筒的精确度为0.1 mL ;100 mL 量筒的精确度为1 mL ,无“0”刻度,小刻度在下方。
③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 mL ,“0”刻度在接近上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