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2016年6月23日一点,复旦大学彭增安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题为《汉语教
学的文化因素》的讲座,讲座长达三个小时,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文化因素在国际
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给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化教学。彭教授以问句开始,外语教学
的目标是培养知华派?亲华派?还是汉学家?这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与深
思。紧接着老师向我们讲解对待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并提出文化并不是继听说
读写之后的第五维度,它更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那么,在来华学习与本
土教学中,文化与语言的比重应该是多少?彭教授强调文化教学的目标是强调习
俗、强调和文化观念有关的产物。
第二个部分是国际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首先,彭教授用数据告诉我们,
目前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包括风俗礼仪、教育和当代中国。其中当代
中国的比重最少,为14%。而这部分往往是最留学生最关心的,而因为一系列原
因这部分仍需要调整。彭教授提到教材中的文化展示方式通常有三种,词语注释、
课文注释和文化讲解。其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彭教授
以愚公移山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为例,师生就如何在国际汉语课堂上阐释传统
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三个部分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教学。其中言语教学中的英汉恭维语
受作者的局限很大,应该更注重其实用性。
彭教授重点讲了非言语行为的教学,以自己亲身经历讲述了国际汉语教学中
不可不知的规则和“潜规则”。比如面子是万事的底线,关系是关键,含蓄是行
事方式等。
最后,彭教授针对国际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讲解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创
造Culture islands,鼓励学生们分组研究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营造中国氛围。
其次,可以举办中国文化周或者中国板报。最后,适当使用Culture capsule,
以5—10分钟案例为宜。
彭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经历,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为我们讲解了不同文化
碰撞下国际汉语教师应有的立足点和姿态,令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