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院系专业班级姓名 _学号年月日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引言 (4)一、绪论 (6)(一) 文化的概念 (6)(二) 翻译的概念 (6)二、分论 (6)(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三、结语 (11)参考文献 (12)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

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引言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

追溯其历史渊源,“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文化”的含义是指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冶和教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或与无教化的“质朴”、 "野蛮”相对而言。

现在所说的“文化”与古文中的“文化”涵义有较大的差异。

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化一词是外来语的意译,是19世纪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s,是由colere 演化而来,而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同由拉丁语的 cultus转化而来。

文化一词拉丁文原义是“开发,开化”的意思。

德语kultur 本义指精神文化,实指宗教文化而言。

英语culture的意义则与政治、法律、教育等社会生活有关。

现在,我们可以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文化定义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许国璋)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播的传物质表达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则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翻译是指用接受语(receptor language)复制源语言(source language)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

(Eugene Nida)翻译就是指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

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都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王佐良)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翻译。

翻译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一、绪论在论述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造成哪几方面的影响之前,先对文化以及翻译的概念进行一个简单表述。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结合成一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二)、翻译的概念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

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

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语义角度下的翻译着眼于两种语言间的意义对等,正如Nida(1986)指出的那样:翻译就是语义的翻译。

二、分论(一)、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里的独特创造。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

1、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宗教多有“圣经”“洗礼”“修女”“教堂”“上帝”等词汇。

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等词汇。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典故多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

而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典故则源于如“盘古开天”“牛郎织女”“卧薪尝胆”等等。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多有“玉帝”、“菩萨”、“佛祖”等宗教词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

例如: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 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 源于圣经故事,Thomas 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

他生性多疑,后来在英语中常使用doubting Thomas 来表示多疑的人。

理解了文化内涵之后,这句话就可译为: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2、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只有对语义对等后面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信、达、雅三方面都“天衣无缝”的翻译境界。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

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

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

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e-Kings代替, “Springwindsmovewillowwands,intensofmillions:Sixhundredmil lionweshallallbe Sag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二)、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就近、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看,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都可以说是处于现代文化光谱的两极。

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了这种差距,然而,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异则是绝对的、普遍的。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历史上,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谈谈两种文化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不同。

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来看,英语民族长期过着航海生活,因而英语中就有了大量关于航海,或源于航海的说法――这些在以大陆文化为根基的汉语中就没有对应词语。

以下举几个容易搞混的例子:able 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地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give (sb. or sth.) a wide berth (“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地躲开”,而不是“让其自有发挥”);show one‘s (true) colours (“亮出自己的真正旗帜”,即“显露真面目”,而不是“显示颜色”)……诸如此类的用法用于比喻性的句子中,就更难吃准,如: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现成的对应词;除非想创造某种“异国情调”,译为英语时往往要用意译的不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