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义务教育教科书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第号考生
各位评委老师:
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中的例1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属于数与代数这个学习领域的。

对于小数的认识,教材的编排与分数的认识一样,是分两次进行认识的。

第一次认识小数就是今天我说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第二次认识是安排在了四年级下册。

两次认识小数的要求不同,“三年级的初步认识”定位在凭借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量”来认识;第二次认识小数则要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作系统认识,它的定位是要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

也就是说,小数的概念并不是一次性建立的,它要通过两次认识才能够完整的建立起来。

其中,“初步认识”是“系统认识”的基础,“系统认识”是“初步认识”的深化。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本单元包含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个小节。

在认识小数这个小节里,编者安排了两个例题。

其中例1是这个小节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认数的一次拓展,又是学习两位小数的重要基础。

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整数和分数,同时
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跟随家长购物时或多或少对小数都有一定的感知,但这种感知是十分浅表的、朦胧的。

因此要让学生对于小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让他通过直观的生活情境和半抽象的量认识小数的含义,帮助他们沟通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的联系,从而初步认识小数、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一位小数。

4.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初步交给学生“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积累活动的经验。

2.通过学生的表达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含义及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数表示事物的另一种方式,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体会用数表达事物的多样性,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让孩子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建立正
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小数的含义及读、写。

2.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沟通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分成十份的1米长纸条
学具准备:等分成十份的1米长纸条
[教法运用及基本策略]
一节好课应该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传递编者编写意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建数学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选取了情境激趣、小组合作、数形结合、比较沟通等教学方法。

让孩子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认识小数的含义,学习小数的读、写,沟通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1.创设情境,直观认识。

2.结合实例,认读小数。

3.数形结合,沟通联系。

4.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5.全课总结。

一、创设情境,直观认识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小明与妈妈到“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在逐一辨认商品价格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具体的以“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的含义。

例如:2.60元表示几元几角,0.85元表示几角几分。

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品价格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原来认识的整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课题,并用枚举的方法呈现小数的概念。

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孩子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同时又凸显知识的分化点,即小数与整数和分数的区别。

二、结合实例,认读小数
在此环节中教师按照先引导学生读写“带小数”,再引导学生读写“纯小数”的顺序来教学小数的读写,指导小数的正确书写方法。

至此,学生对小数的含义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对小数的读写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心理学认为“一个新知的形成,遗忘率最高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一组针对性练习:
1.让学生阅读教材91页的主题图并读出上面的小数。

2.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此时,教学时间已接近十分钟,学生容易出现兴趣衰减、注意力分散的状况。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表达训练贯穿于教学之中,对于学
生的表达要作出相应的具有激励性的随机评价,让学生体会成功,把学习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数形结合,沟通联系
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的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小数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一次性建立,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正处于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的一个关键发展区。

因此,我凭借几何直观的优势,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凭借
以米为单位的“量”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关系,沟通分数和小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把一条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十份,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引导学生观察十分之一米也就是1分米。

如果我们仍以米为单位,用小数来表示的话,它达不到1米,所以小数的整数部分只能用“0”表示。

而比米小的相邻计数单位就是分米,因此在小数点的右边可以写上“1”,这个“1”就是表示1分米。

所以,1分米用分数表示就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图示表征和数字表征一一对应,做到数形结合、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初步沟通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

其次,对于其中的三份怎么用小数来表示则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己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而不流于形式,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及思考问
题,具体内容为:
1.用等分为十份的一米长的纸条作为学具,并把其中的三份用彩笔表示出来;
2.这三份实际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
3. 它够不够1米?用小数怎么表示?
4.3分米、十分之三米和0.3米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5.在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团结协作,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并选派一名同学作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板书。

此时,学生对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合作交流,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明确的探究方向,真正达到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体现小组合作交流的价值。

最后,利用迁移的规律让学生独立思考“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教师在引导中着重强调1米3分米够不够1米,整数部分怎样写,应该用数几来表示。

以达到内化和迁移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为了体现分数和小数在表达上的平行关系,我着重让学生理解“还可以用小数表达”是什么意思,从而体会用数表达事物的多样性。

至此学生对分数、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了有效沟通,小数的概念得以初步建立并有效的把小数的相关知识纳入已有的整数和分数的
知识结构中,达到了帮助学生重建知识体系、培养数感的目的。

四、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高效的课堂,应该做到“三个当堂”。

即当堂学会、当堂练习、当堂反馈。

为了及时巩固学生已经获得的新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让学生完成92页做一做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是,通过此题练习把学生对小数的认知从“米”为单位的量拓展到以“元”为单位的量,进一步巩固新知。

2.综合练习,形成技能
让学生完成94页“练习二十”中的第1、2、3题。

设计意图是,通过以上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3.拓展练习,深化认知
让学生完成95页“练习二十”中的第4题。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摆脱对分数表达的依赖,直接用小数来表示事物,深化学生的认知。

五、全课总结(略)
以上就是我对“小数初步认识”的教学预设,但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预设和生成有时会形成矛盾,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师的“教”,来顺应学生的发展。

有时教学中也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只有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
效益,构建高效的课堂。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附: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1分米=1/10米=0.1米
3分米=3/10米=0.3米
1米3分米=1.3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