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程-ppt课件
二、儿童读者文学接受能力的特殊性 1.生理层面
2.心理层面
3.文化层面 三、儿童读者的多样性 1.性别差异 2.智力因素 3.心理个性
4.文化差异
四、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与儿童学 1.儿童的年龄特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7—12岁) 少年期(13—15岁)
2.儿童年龄阶段的适应性 幼儿文学 童年文学 少年文学 幼儿文学作品有更多纯真和稚拙的美,有突 出的游戏化倾向。而童年文学、少年文学除了 天真淳朴外,还逐渐融入幽默滑稽的喜剧美、 震慑人心的崇高美和悲剧美。
3、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主要体现为:想象力、幽默感、诗意、故事叙述 能力等等。 二、小学教师和儿童文学创作
三、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读者
一、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 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阅读者和接受者。 成人对儿童文学的接近,其原因很复杂。最 主要有两类原因。 1. 成人读者出于“身份”或“职业”的需要走 向儿 童文学。 2. 有些成人读者在天性上,在心灵深处与儿 童、儿童文学有一种沟通、默契和认同感。 对于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有着双重的巨大艺术 征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必然是那些历来被人们 不断品味、赞叹的儿童文学精品。
第二节 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切媒介形态最早出现时,都可称为新媒 介。 语言、文字、印刷术、电话、电报、录音、 照相、电影、电视、网络。 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途径。是人的延伸。
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工具性, 还在于它参与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及其生活方式。 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6.几种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 (1)纵列式结构 (2)横列式结构 (3)三叠式结构 (4)连环式结构 (5)对立式结构 (6)误会式结构 (7)递进式结构 (8)设伏式结构
第二节 语言特点
一、形象性
二、简洁性 三、音乐性
四、叙述性
第五章 儿歌 儿童诗
第一节 儿歌 一、 儿歌的含义和特征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孩子聆听吟 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 1. 注重音乐性,强调音韵和节奏
儿童文学教程
第一章基本原理 第一节概念和范围
一。什么是儿童文学?
• • • • •
文学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 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 成人文学: • • • • • • • • • •
第二章 历史和今天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
神话、故事、歌谣,这些早期出现的文学形态 是儿童文学的摇篮。 人类社会的发展:童年、青年、成年、老年。 人类个体的发展:童年、青年、成年、老年。 人类童年时期的神话、故事、歌谣今天仍适合 儿童阅读
一、从”自在“到”自觉“
”童年”的概念在欧洲到十七世纪才得以确立。 在中国,儿童的独立身份到二十世纪初才被认识。 1697年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的出版被看着是 西方儿童文学自觉形态的开始。二十世纪初随着 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走向了自觉 发展的道路。 二、从民间文学到作家创作的文学 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故事集》 安徒生童话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儿童生存状况 新媒介的基本特征: 1、以现代电子和数字技术为核心。 2、能实现即时性的迅捷传播。 3、声像整合。 4、互动性。 新媒介大大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生活和闲暇生活, 激发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消极方面,导致了 儿童过多地沉溺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生活,而且 不再有能力获得理性、有序、思辨的思维品质。 两种对待新媒介的态度:丹尼·波兹曼《童年的消 逝》。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文学对于师范生的意义
1.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材资源。 语言学习 精神食粮 拓宽视野、获取知识 2.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 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陶冶、净化心灵。
三。学习儿童文学的基本要求
1.热爱儿童、热爱事业、有颗赤子之心。 2.广泛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3.背唱儿歌、讲故事,积累教学素材。 4.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5.广泛接触其他艺术形式。
第三章 创作主体和接收对象 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家 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 1.独特的精神气质 别林斯基说:”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生就的,而 不应当是造就的。这是一种天赋。“儿童文学作家理 应在天性上靠近童年,为孩子写作是出于内心的需 要。 2、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 儿童文学作家的独特感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 们独特的生活经验,就是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回忆和 守护,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童年记忆和深入儿 童生活。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儿童文学 二十世纪初,儿童文学与新媒介的结合开始。 影视媒介有意识的发掘和利用儿童文学。 以沃特·迪斯尼为代表。1937年第一部动画长 片《白雪公主》开始放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媒介的普及,新的文化 产业链的形成促使作家考虑作品与新媒介转换的可 能性。 新媒介对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1、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2、为儿童温煦忒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3、加强了儿童参与创作和接受的主动性。
儿童文学 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 懂,生动活泼。不但要求作品的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 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 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 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关于儿童文学的若干片面理解: 1.儿童本位论。 2.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3.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第四章 文本特征
第一节 故事性 一、故事性与儿童阅读 喜爱故事是人的欣赏特性。儿童感性认识强于理 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故事性强的作 对于儿童更有吸引力。
二、故事性的构成
1.“故事元”和叙事技巧中的“矛盾体现物” 2.叙事技巧中的传奇性与意外性 3.叙事技巧中的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与曲折性 4.叙事技巧中的悬念与气氛控制 5.叙述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