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共振实验报告

磁共振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 题目 磁共振技术 学院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物理082班 学号 08220204 姓名 同组实验者 指导教师 光磁共振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在了解如光抽运原理,弛豫过程、塞曼分裂等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操作,从而观察到光抽运信号,并顺利测量g因子。 【关键词】光磁共振 光抽运效应 塞曼能级分裂 超精细结构 【引言】光磁共振实际上是使原子、分子的光学频率的共振与射频或微波频率的磁共振同时 发生的一种双共振现象。这种方法是卡斯特勒在巴黎提出并实现的。由于这种方法最早实 现了粒子数反转,成了发明激光器的先导,所以卡斯特勒被人们誉为“激光之父”。光磁共 振方法现已发展成为研究原子物理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它大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原子能 级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能级寿命、塞曼分裂和斯塔克分裂、原子磁矩和g因子、原子 与原子间以及原子与其它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了解。利用光磁共振原理可以制成测量微弱磁 场的磁强计,也可以制成高稳定度的原子频标。 【正文】 一、基本知识 1、铷原子基态和最低激发态能级结构及塞曼分裂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铷原子,天然铷有两种同位素;85Rb(占72.15%)和87Rb(占27.85%).选用天然铷作样品,既可避免使用昂贵的单一同位素,又可在一个样品上观察到两种原子的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跃迁的磁共振信号.铷原子基态和最低激发态的能级结构如图1所示.在磁场中,铷原子的超精细结构能级产生塞曼分裂.标定这些分裂能级的磁量子数mF=F,F-1,…,-F,因而一个超精细能级分裂为2F+1个塞曼子能级. 设原子的总角动量所对应的原子总磁矩为μF,μF与外磁场B0相互作用的能量为 E=-μF·B0=gF mF μF B0 (1) 这正是超精细塞曼子能级的能量.式中玻尔磁子μB=9.2741×10-24J·T-1 ,朗德因子 gF= gJ [F(F+1)+J(J+1)-I(I+1)] ⁄ 2F(F+1) (2)

图1 其中gJ= 1+[J(J+1)-L(L+1)+S(S+1)] ⁄ 2J(J+1) (3) 上面两个式子是由量子理论导出的,把相应的量子数代入很容易求得具体数值.由式(1)可知,相邻塞曼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ΔE=gF μB B0 (4)

式中ΔE与B0成正比关系,在弱磁场B0=0,则塞曼子能级简并为超精细结构能级. 2、光抽运效应 在热平衡状态下,各能级的粒子数遵从玻耳兹曼分布,其分布规律由式(2)表示.由于超精细塞曼子能级间的能量差ΔE很小,可近似地认为这些子能级上的粒子数是相等的.这就很不利于观测这些子能级之间的磁共振现象.为此,卡斯特勒提出光抽运方法,即用圆偏振光激发原子.使原子能级的粒子数分布产生重大改变. 由于光波中磁场对电子的作用远小于电场对电子的作用,故光对原子的激发,可看作是光波的电场分布起作用.设偏振光的传播方向跟产生塞曼分裂的磁场B0的方向相同,则左旋圆偏振的σ﹢光的电场E绕光传播方向作右手螺旋转动,其角动量为ħ;右旋圆偏振的σ-光的电场E绕光传播方向作左手螺旋转动,其角动量为-ħ;线偏振的π光可看作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的叠加,其角动量为零. 现在以铷灯作光源.由图1可见,铷原子由5 2P1⁄2→5 2S1⁄2的跃迁产生D1线,波长为0.7948μm;由5 2P3⁄2→5 2S1⁄2的跃迁产生D2线,波长为0.7800μm.这两条谱线在铷灯光谱中特别强,用它们去激发铷原子时,铷原子将会吸收它们的能量而引起相反方向的跃迁过程.然而,频率一定而角动量不同的光所引起的塞曼子能级的跃迁是不同的,由理论推导可得跃迁的选择定则为 ΔL=±1 , Δ F=0,±1, ΔmF=±1 (5)

图2 所以,当入射光为D1σ+光,作用87Rb时,由于87Rb的5 2S1⁄2态和5 2P1⁄2态的磁量子数mF的最大值均为±2,而σ﹢光角动量为ħ只能引起ΔmF=+1的跃迁,故D1σ﹢光只能把基态中除mF=+2以外各子能级上的原子激发到5 2P1⁄2的相应子能级上,如图2(a)所示. 图2(b)表示跃迁到5 2P1/2上的原子经过大约10-8s后,通过自发辐射以及无辐射跃迁两种过程,以相等概率回到基态5 2S1⁄2各个子能级上.这样,经过多次循环之后,基态mF=+2子能级上的粒子数就会大大增加,即基态其他能级上大量的粒子被“抽运”到基态mF

=+2子能级上.这就是光抽运效应.

同理,如果用D1σ-光照射,则大量粒子将被“抽运”到mF=-2子能级上.但是,π光照射是不可能发生光抽运效应的. 对于铷85Rb,若用D1σ+光照射,粒子将会“抽运”到mF=+3子能级上.

3、弛豫过程 光抽运使得原子系统能级分布偏极化而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将全通过弛缘过程回复到热平衡分布状态.弛豫过程的机制比较复杂,但在光抽运的情况下,铷原子与容器壁碰撞是失去偏极化的主要原因.通常在铷样品泡内充入氮、氖等作为缓冲气体,其密度比样品泡中铷蒸气的原子密度约大6个数量级,可大大减少铷原子与容器壁碰撞的机会.缓冲气体的分子磁矩非常小,可认为它们与铷原子碰撞时不影响这些原子在磁能级上的分布,从而能保持铷原子系统有较高的偏极化程度.但缓冲气体不可能使铷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完全被抑制,故光抽运也就不可能把基态上的原子全部“抽运”到特定的子能级上.由实验得知.样品泡中充入缓冲气体后,弛豫时间为10-2s数量级.在一般情况下,光抽运造成塞曼子能级之间的粒子差数,比玻耳兹曼分布造成的差数大几个数量级. 4、磁共振与光检测 式(4)给出了铷原子在弱磁场B0作用下相邻塞曼子能级的能量差.要实现这些子能级的共振跃迁,还必须在垂直于恒定磁场B0的方向上施加一射频场B1作用于样品.当射频场的频率ν满足共振条件 h ν = ΔE = gF μB B0 . (6) 时,便发生基态超精细塞曼子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若作用在样品上的是D1σ+光,对于87Rb来说.是由mF=+2跃迁到mF=+1子能级.接着也相继有mF=+1的原子跃迁到mF=0,…….与此同时,光抽运又把基态中非mF=+2的原子抽运引mF=+2子能级上.因此,兴振跃迁与光抽运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发生磁共振时,处于基态mF=+2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小于未发生磁共振时的原子数.也就是说,发生磁共振时.能级分布布的偏极化程度降低了,从而必然会增大对D1σ+光的吸收。作用在样品上的D1σ+光,一方面起抽运作用.另一方面可用透过样品的光作为检测光,即一束光起了抽运和检测两重作用。 对磁共振信号进行光检测可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本来塞曼子能级的磁共振信号非常微弱,特别是密度很低的气体样品的信号就更加微弱,直接观察射频共振信号是很困难的.光检测充分利用磁共振时伴随着D1σ+光强的变化,可巧妙地将一个频率较低的射频量子(1~10MHz)转换成一个频率很高的光频量子(约108MHz)的变化,使观察信号的功率提高了7~8个数量级.这样,气体样品的微弱磁共振信号的观测,便可用很简便的光检测方法来实现。 二、实验仪器

由主体单元(铷光谱灯、准直透镜、吸收池、聚光镜、光电探测器及亥姆霍兹线圈)、电源、辅助源、射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组成。 三、实验设计步骤 1.仪器的调节 (1)在装置加电之前,先进行主体单元光路的机械调整。再用指南针确定地磁场方向,主体装置的光轴要与地磁场水平方向相平行。用指南针确定水平场线圈、竖直场线圈及扫场线圈产生的各磁场方向与地磁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关系,并作详细记录。 (2)将“垂直场”、“水平场”、“扫场幅度”旋钮调至最小,按下辅助源的池温开关,接通电源开关。开射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源。电源接通约三十分钟后,铷光谱灯点燃并发出紫红色光,池温灯亮,吸收池正常工作,实验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3)主体装置的光学元件应调成等高共轴。 调整准直透镜以得到较好的平行光束,通过铷样品泡并射到聚光透镜上。铷灯因不是点光源,不能得到一个完全平行的光束,但仔细调节,在通过聚光透镜即可使铷灯到光电池上的总光量为最大,便可得到良好的信号。 (4)调节偏振片及1/4波片,使1/4波片的光轴与偏振光偏振方向的夹角为π/4以获得圆偏振光。 2.光抽运信号的观察 扫场方式选择“方波”,调大扫场幅度。再将指南针置于吸收池上边,设置扫场方向与地磁场方向相反,然后拿开指南针。预置垂直场电流为0.07A左右。用来抵消地磁场分量。然后旋转偏振片的角度、调节扫场幅度及垂直场大小和方向,使光抽运信号幅度最大。再仔细调节光路聚焦,使光抽运信号幅度最大。

图1(扫场波形中要加电场为零的纵轴线) 铷样品泡开始加上方波扫场的一瞬间,基态中各塞曼子能级上的粒子数接近热平衡,即各子能级上的粒子数大致相等。 因此这一瞬间有总粒子数7/8的粒子在吸收D1σ+光,对

光的吸收最强。随着粒子逐渐被抽运到MF=+2子能级上,能吸收σ+的光粒子数减少,透过铷样品泡的光逐渐增强。当抽运到MF=+2子能级上的粒子数达到饱和时,透过铷样品泡的光达到最大且不再变化。当磁场扫过零(指水平方向的总磁场为零)然后反向时,各塞曼子能级跟随着发生简并随即再分裂。能级简并时铷的子分布由于碰撞等导致自旋方向混杂而失去了偏极化,所以重新分裂后各塞曼子能级上的粒子数又近似相等,对D1σ+光的吸收又达到最大值,这样就观察到了光抽运信号,如图1

光抽运信号波形 扫场波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