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

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其不同的显著特点。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

从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又在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在那个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任务,并进行了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毛泽东的未竟事业,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实践,贡献了新的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经过“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曲折探索”,达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人类历史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又经历了多么艰难曲折的历程,而后才达到了我们国家今天的社会主义进展,其可贵的成就和丰富深刻的历史经验,很值得人们珍重和记取。

2简述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体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

3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积极贡献【历史功绩】: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根本缺陷】: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学基础?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提出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找到了其灭亡的经济根源及其埋葬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争取无产阶级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世纪、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多地是从启蒙哲学中得出他们的社会主义结论的,社会主义是他们从启蒙哲学推导出来的政治理想。

马克思积几十年之心血,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资本论》,就是要在该时代的经济中寻找资本主义为何灭亡!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领域深刻革命,也引起社会主义学说根本变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指出社会历史发展应从社会生产方式中寻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终极原因。

得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结论。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造唯物史观而且用这个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块理论基石,得出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等结论。

6简述列宁的“一国胜利”学说的理论依据实现条件。

列宁在1915年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他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之间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跃进式的迅速发展,赶上或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引起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使帝国主义阵线分裂,力量削弱,从而造成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在这薄弱环节上,如果有的国家无产阶级力量较强,觉悟程度较高,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国内阶级矛盾又极为尖锐,那么无产阶级就可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动革命,并取得胜利。

列宁的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理论准备。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后中国等一系列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一国胜利论的正确性。

7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这一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

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2)这一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

封建割据局面已一去不复返。

(3)这一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人民结束奴隶般的悲惨生活而走向光明幸福的未来。

(4)这一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8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及其启示。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理论主要是列宁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的实践中提出来的,是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

它不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宝库,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辩证法和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哲学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探索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一个典范。

较为深入一点的研究告诉我们,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宝库,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

9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成就和弊端?历史成就: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1—1945年间,苏联用4年的时间和盟军一起共同打败了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

不仅战前3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国家大大增强了实力,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千百万苏联人民大众高昂的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成了战胜法西斯势力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弊端: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权,使党和国家领导权尤其是干部人事权过分集中于中央的个别机构或个人。

这就大大削弱了党和苏维埃的选举制度和监察制度,造成政治生活民主太少,而且容易滋生个人迷信和专权。

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上效益较差。

在过度集权下,中央主管部门要直接领导成千上万的企业,因此实际上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只能采用指令性计划的办法。

企业没有一定的自主权,缺乏经营积极性。

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

在斯大林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条神圣原则。

它是衡量公民是否有觉悟、是否认识真理的最高思想准则,是判断公民是否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主要政治标准,甚至成了界定公民是否犯法的一条见诸明文法的法律原则。

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

斯大林体制的弊病,反映在对外关系中就是搞世界革命、大党主义、大国主义,这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10如何正确评价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从中我们可以引出怎样的思考?苏联解体本质上没有证明马克思主义错误,但却实实在在证明了列宁主义的错误,列宁的主张核心就是所谓的“不仅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落后的国家也能建立。

”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他后来迫不得已而实行的新经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策也证明了这一点,可是后来斯大林的改革,想把苏联引向了一个目前无法达到理想世界,把苏联引向了死胡同。

所以,苏联和其他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苏联70年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经济陷入危机,政治体制和思想僵化,民族矛盾尖锐,苏共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组织涣散,思想纷乱,媒体对意识形态等思想的控制力不够,一味的“民主化”与“公开性”,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是丧失自我的前提。

最终导致苏共威信扫地,形象败坏,丧失了领导权,乃至垮台,紧接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发生这样的悲剧根本上是苏共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政治与组织政策的问题,没有能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