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249班王祥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
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
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
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
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
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二十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
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
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二、“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
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
意,使得近20年来上演的京剧剧目中,传统题材仍占据主导,“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反映现代生活气息的题材难以见到,许多京剧音乐、场景配置也显得十分单调。
京剧的继承和创新也因此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近几年来,国家对各京剧院团的投入扶持和宣传力度空前。
从1995年开始,文化部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国京剧艺术节”——2008年的这届京剧艺术节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演剧目院团最多、汇聚艺术名家最多的一次京剧盛会。
然而,受到如此推崇的京剧,却依然面临观众市场日益萎缩和京剧院团生机乏力的尴尬。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京剧节上,74场“精彩”演出,市场售票不到1%,绝大部分是赠票。
作为国粹的京剧在受到政府大力扶持之下情况尚且如此,可想而之其他地方剧种的现在生存状况有多么艰难。
“振兴戏曲”喊了20年了,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呢?中国艺术院剧作家曲润海认为:“一方面,有的戏政治姿态浓厚,人情淡薄。
另一个原因,我们缺少一个普及的环节,没有让更多的人看,更多的人学,专家觉得挺好,观众并不知道。
”艺术节的许多剧目其实“不能承受评奖之重”,都是大制作,而且不少是贷款排戏。
如果获奖,就能够得到省、市领导的满意,京剧团的待遇可能就会好一些,评奖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到戏曲团的生存的关键问题。
戏曲要可持续,要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根本是剧目可持续演那些“演得起、传得开、留得下,普通观众看得起的剧目,这才是文艺界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我认为中国戏曲一定要在当今走出一条生存之道,不然百年以后可能见不到中国的国粹,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消失的文明,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流传的国家,我不希望戏曲艺术在当代慢慢销声匿迹。
传承是必须的,创新也是必须的,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做,如果说我们现在不断地复制我们的传统剧目,甚至还复制不到传统剧目原来的那种水准,就会使戏曲逐步地成为…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