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脊椎动物学

无脊椎动物学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1、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3、动物类群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2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分类学的任务:对所有动物种进行识别、鉴定、描述、命名,并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把每一个已鉴定的种放在这一系统中的一个合适位置上。

●系统学的任务:通过分类学的基本工作,研究物种类群的系统发生和进化历史,推断动物的进化谱系。

●现在地球上有174万种动物已被命名,而且有更多的种类在北发现和命名,要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动物资源,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和系统学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分类地位和演化关系。

3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物种species-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

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它群体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中占有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种的命名-采用linnaeus提出的双命名法,即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表示物种。

Homosapiens是人的学名,通常以斜体字出现或下加划线以示区别。

前一个是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常用形容词。

如有亚种则在种名后再加上亚种名。

学名后经常加上第一个描述此物种的作者的名字或名字缩写。

4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分类classification-分类等级(阶元):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这些是基本阶元,还可以分为更细的等级,如亚纲、总目、亚目等。

5分类学方法和特征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进化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有:1、数值分类学方法-将用于分类的表型特征数值化并输入电脑,由电脑根据相似性将动物分类。

2、进化分类学方法-通过决定同源特征或同功特征、原始特征或衍生特征、及估计两个类群中特征之间的进化差异度来分类,并以进化树表示。

3、分子系统发生学方法-采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同源分子作为特征来源,测量两个类群之间在进化上的差异。

4、分支系统学方法-1950年德国昆虫学者w。

Hennig首次提出。

认为进化过程最关键的是物种的分裂。

分裂总是一分为二,称为姐妹群。

通过特征分析可追溯其谱系分支,进而建立生物分类。

它越来越多地与分子系统发生学结合起来阐明生物间亲缘关系。

6动物的系统发生●地球上:●38亿年前-出现生命;●元古代10亿年原核生物是主要类群;●8-10亿年前(元古代晚期)出现真核生物;● 6.5亿年前出现多细胞生物;● 5.7亿年前出现有体腔的后生动物;●寒武纪动物多样性大增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

●生物的五界-原核、原生、真菌、植物和动物。

7动物的系统发生后生动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地进化历程。

8动物的主要分类群●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腔肠动物●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等●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原腔动物●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等●不分节动物-软体动物等●分节动物-环节、节肢动物●原口动物-大多无脊椎动物●后口动物-脊索动物9动物体的基本结构1、对称类型-非对称、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2、体腔类型-无体腔、假体腔和真体腔3、分节-不分节(假分节)、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4、头部形成-身体分部,器官集中的结果。

5、骨骼化-流体骨骼、外骨骼和内骨骼(软骨和硬骨)10第一章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它们的个体微小,分布广泛,自由生活的分布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于人体、动物体或植物体内…………11第一节代表动物——大草履虫1.分布与外部形态大草履虫生活在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沼、河沟中。

其外形似草鞋,圆筒形,前钝后尖,体前侧有一向中部插入的斜沟,称为口沟,内有胞口。

2.结构与功能体表有弹性的表膜,可使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膜上布满纵行排列的纤毛(结构见图),口沟内纤毛较长。

表膜着生纤毛处有凹陷的纤毛囊,纤毛是细胞质的基体向外突出的一种运动细胞器。

12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每根纤毛的外膜与表膜连续,膜内是9×2+2纵行的微管结构。

表膜内的细胞质分为外质外层透明致密的部分。

内质内部多颗粒疏松的部分刺丝泡外质中含有大量与表膜垂直的杆状体,当遇到理化刺激时可从表膜上排出具毒性的丝状物,具有捕食和防御功能。

食物泡在细胞内质中沿一定路线运行流动,并与溶酶体结合,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泡中的食物残渣运行到胞肛时排出体外。

14呼吸与排泄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气体交换并排除代谢废物。

伸缩泡体前、后各一,每个向周围伸出约4—10个收集管,伸缩泡有孔开口于体表。

两个伸缩泡周期性地交替收缩,不断排出渗入的多余水分,完成渗透压调节的功能。

细胞核大核呈肾形,为多倍体,控制细胞的正常代谢。

小核球形,为二倍体,控制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交换和重组,并可以分裂产生大核。

15生殖无性为横二裂生殖;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进行。

小核进行有丝分裂,大核行无丝分裂,虫体中部缢缩,断裂形成两个新个体。

1617有性为接合生殖;当环境条件不利时进行。

①两虫体口沟处粘合,相贴处原生质桥接。

②每个虫体大核消失,小核分裂两次形成的 4个小核,之后其中3个消失,留下的1个分裂形成 2个大、小不同的配子核,两虫体互换雄配子核,与对方的雌配子核融合形成接合核。

③两虫体分开,接合核分裂3次形成 8个核,其中4个大核和4个小核,小核中3个消失。

④留下的1个小核分裂2次,虫体也分裂2次形成4个子细胞,大核则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

2个虫体接合生殖的结果是形成8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与接合生殖前的核状态相同。

18第二节原生动物门的分类和重要种类现存的原生动物约 50000种左右,根据它们的运动细胞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特征将其分为四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1.鞭毛纲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复杂;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

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在不良条件下一般可以形成包囊。

习见动物如:绿眼虫、利什曼原虫(黑热病) 等。

19202.肉足纲运动和摄食细胞器为伪足。

自由生活的种类营动物性营养,寄生种类营腐生性营养。

无性生殖为二裂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普遍可以形成包囊。

有些种类具有石灰质、硅质、几丁质或砂质的外壳。

重要种类如: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有孔虫等。

21223.孢子纲全部寄生生活。

无运动、摄食等细胞器。

具有与侵入寄主细胞有关的顶复合器。

生活史复杂,包括无性的裂体生殖、孢子生殖以及有性的配子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重要种类如:间日疟原虫。

生活史;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

通过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

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裂体生殖:(1) 红细胞外期,当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人时,原虫将子孢子随唾液注入人体。

子孢子随血流首先侵入肝细胞,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为滋养体,然后进行裂体生殖,核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裂殖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再分割并包围每个核,从而产生大量裂殖子,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后将进入血液。

这一时期约需 8—9天,即为该病的潜伏期。

24(2) 红细胞内期,大量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它们首先发育为中央有一空泡、核偏在一侧的环状滋养体(环状体),进一步发育为可伸出伪足的大滋养体,其体内不断沉积出无法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的颗粒沉积在红细胞中,称为疟色素。

成熟的大滋养体几乎占满了红细胞,原虫再进行裂体生殖,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成熟后,红细胞膜破裂,每个裂殖子则侵入其他红细胞。

由于大量红细胞破裂以及裂殖子的代谢产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人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交替出现的症状,俗称“打摆子”。

由于每个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又形成新的裂殖子的周期为48小时,故称之为间日疟原虫。

配子生殖:经过几次裂体生殖后,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生殖,而是分别发育为大、小配子母细胞。

大配子母细胞比正常的红细胞大一倍,小配子母细胞较小,核较疏松位于虫体中央,疟色素颗粒较小。

可以在人体血液中可存活 30— 60天。

如果遇到其他按蚊叮咬人时,配子母细胞可随人血液进入按蚊胃中分别发育成熟。

大配子母细胞发育为大配子,其形态变化不大;小配子母细胞则分裂3次,形成8个具鞭毛的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动合子。

一般认为,寄生虫有性生殖所在的宿主叫终末宿主,由于疟原虫的有性生殖是从人体开始的,到蚊胃中的人血液中内完成的,故将人称为原虫的终末宿主,按蚊是原虫的中间宿主更为贴切。

26孢子生殖: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形成卵囊,经不断分裂形成大量的梭形子孢子,卵囊随子孢子的成熟而破裂,子孢子经蚊的血淋巴聚集于唾液腺内,当按蚊再次叮人时,将子孢子注入新的寄主体内。

疟疾曾被列为我国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病率较高。

解放以后,其流行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

274. 纤毛纲运动细胞器为纤毛。

动物性营养。

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核(代谢核)和小核(生殖核)。

繁殖方式为无性的横二分裂和有性的接合生殖。

重要种类如:草履虫、四膜虫、棘尾虫、喇叭虫、钟虫等。

第三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动物原生动物具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又称表膜)、细胞质(含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中心粒等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

它们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细胞器来完成的,故将这些细胞器称为类器官。

如运动细胞器为鞭毛、伪足或纤毛,表膜完成呼吸和排泄功能,调节水平衡(渗透压)由伸缩泡来完成等。

少数原生动物由几个或许多细胞构成简单的群体。

但这些群体内一般没有细胞分化,每个个体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2.复杂的营养方式原生动物包括三种营养类型;植物性营养(光合自养方式),动物性营养 (吞噬营养方式 ),腐生性营养 (渗透营养方式 )。

有些原生动物可兼有几种营养方式,如绿眼虫。

3.多样化的繁殖方式无性生殖二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复裂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接合生殖4. 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收缩并分泌黏液包绕自体形成包囊。

31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胚胎发育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体细胞没有分化的简单群体。

以后各章所述的多细胞动物各种生理功能不再由一个细胞担任,它们的体细胞已分化并且形成互相依赖、分工明确的结构单位………32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古生物学证据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越简单;在最早的太古代地层中已有大量的原生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在该地层几乎没有多细胞动物的化石。

说明了动物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向多细胞发展的规律。

2.形态学证据原生动物中存在着介于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单细胞动物群体,如团藻、盘藻等。

因此可以推测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演化的途径;333.胚胎学证据一切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是由单细胞的受精卵开始,经过逐渐分裂而发育为多细胞的成体,而且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