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考教师资格讲义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教育基本规律• 3.学制与义务教育• 4.教育目的• 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详细记载•重视教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培养贤人与君子•广开学门:“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及主张:以“仁”为核心、教学纲领、基本科目•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孔子建构了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性善论•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提出“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完成的学习过程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亲知”、“闻知”和“说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主张绝学、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道法自然:遵循自然原则,一切顺其自然•上士或隐君子•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教育经验。
•完整的教育体制:基层到中央;视导和考试制度。
•师生关系方面(教学相长)及教师观(师严道尊)•教学方面:“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育)、“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1912年任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年至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1940年病逝。
–周总理:“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主要思想– 1.五育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以美育代宗教”)--1912《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2.改革旧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3.教育独立教育不应该受党派和各派教会的影响•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晏阳初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1.提出“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知识力、生计教育—生产力、卫生教育—强健力、公民教育—团结力)• 2.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 3.“化农民”和“农民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1.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2.创造教育的先驱• 3.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万世师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1.活教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要服务• 2.活教育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欧洲: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在西方,教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斯巴达式的教育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对欧美教育的影响很大。
•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化教育出现了繁荣景象。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主要教育贡献在教学法方面•问答法:讽刺:“自知其无知”—真知定义:反复诘问和归纳,明确概念助产术:引导出结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区分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理性—智慧—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意志—勇敢—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情感—节制—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教育是政治的工具:培养哲学王•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理性•教育属于国家,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都有受同样的教育。
•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理想的演说家,须是一个良善的人。
•演说家必须生活在最公开的和阳光普照的公共生活之中,要善于与社会交往,从而经常受到新的刺激和鼓舞。
•演说家必须有广博的、稳固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文学教育极为重要。
•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大多数人都是敏于理解和乐意学习的。
•体罚是对儿童的凌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应该用竞赛、奖励、教师的关怀爱护和学科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去保证学童学习。
•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优越。
•小学教育是全部教育的基础。
儿童应提早入学,学习不能负担过重,适度游戏可以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
•学校课程门类多,不致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课程应多科并进,对学生的精神是一种调剂,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是有学识的;教师必须以父母般的态度对待儿童,并彻底了解儿童能力的差异和倾向。
•他的《雄辩术原理》也叫《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是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教育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研究结果而言,已经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最早的教育学研究机构,始于德国普鲁士王朝的哥廷根大学(1753年)。
•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1776年,哥尼斯堡大学)。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泛智教育”思想•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
•人的现实生活并非最终的目的,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趋向一个更高阶段,即是永生。
•同时,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
现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
因此,人们的现实生活就应以其服务与享乐为其主要内容,而这一切基于人必须具有万物的知识。
教育,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
•(2)论教育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在最适当的年龄、受到所应获得的教育。
•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恼和倾轧”。
•(3)论普及教育---“泛智教育”•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
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
•教育应适应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必须有学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关和教师这样专门的教育人员进行工作。
•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儿童在班级里,可以起互相激励的作用。
•(4)论学制•受教育者的生活分为四个年龄阶段。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征,故应设立相应的学校。
•婴儿期(0-6岁),母育学校;•儿童期(6-12岁),国语学校;•少年期(12-18岁),拉丁语学校;•青年期(18-24岁),大学。
•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单轨学制;把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前教育(母育教育)纳入统一学制,更是伟大创见。
•①人员固定;(教师、学生)•②课时固定;•③教室固定;•④课程固定;•(6)论教学过程•由对事物的直观到对事物的理解;•再由对事物的理解到关于所理解事物的知识的记忆;•最后是用语言或书面表达的练习把所记忆的知识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