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

[新版]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

裂缝平均间距Ld。当Ld>1.8m时,应增大 配筋率,重复上述计算至符合要求。
2.按式(D.2-1)计算裂缝缝隙平均宽度 bj。当bj≤0.5mm时,满足要求;否则应 增大配筋率,重复上述计算至符合要求。
3.按式(D.3-1)计算钢筋应力 。当 不大 于钢筋屈服强度时,满足要求;否则应增大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1 特殊部位配筋 6.2 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3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1 特殊部位配筋
6.1.1 凝土面层自由边缘下基础薄弱 或接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时,可在面层边 缘的下部配置钢筋。通常选用2根直径为 12~1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底面之 上l/4厚度处并不小于50mm,间距为 100mm,钢筋两端向上弯起,如图6.1.1 所示。
范围内,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设在接近 面层顶面下1/3厚度处; 2 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 3 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35倍钢 筋直径,搭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端连线与 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º; 4 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 100~150mm。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计算实例
公路自然区划III区新建一条一级公路, 重交通荷载等级,选用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 厚0.26m。路基土为粘土,基层采用厚 0.18m的水泥稳定碎石。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1)计算参数

混凝土弯拉强度为5.0MPa,查表
E.3.1,混凝土抗压强度fc=42MPa,混凝土 抗vc拉 强0.1度5 ft=3.22Mc P0a.0。24 混凝土泊松
横向钢筋时,为无拉杆的纵缝或自由边之间
σs为钢筋的容许应力,可取为0.75倍屈服强 度;
γ取24kN/m3。
As s

1 2
Lsh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2 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2.2 纵向和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或
相近的直径,其直径差不应大于4mm。钢
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应符合表6.2.2
隙(平 D.均2-宽1)度b按j c2式10a0(0L1d7D0b0.0sh2fc -16c.4)T51计0cE24cf算Ltc2d 确定。
(D.2-2) a 0.7611770t 2106t2
(D.2-3) b 9108t 149000

a1
1.51104
w2.1 0
f 0.28 c

270
106
(D.1-3) cg 0.234 fc
(D.1-4)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D.1-7) c1
0.577 9.50109
ln t

2 t
0.198Ld ln Ld
注:H 为面层底面到构造物底面的距离;H0 为面层底面到构造物顶面的距离
图 6.1.3-1 箱形构造物横穿公路处的面层配筋(H0 小于 800mm)(尺寸单位:mm)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构造物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在800~1600mm时,则在上述长度范围内的混凝 土面层中应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设在距顶面1/4~1/3厚度处,如图6.1.3-2 所示。钢筋直径12mm,纵向钢筋间距100mm,横向钢筋间距200mm。配筋 混凝土面层与相邻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传力杆缩缝。
图 6.1.4 圆形管状构造物横穿公路处的面层配筋(H0 小于 1200mm)(尺寸单位:mm)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2 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2.1 钢筋混凝土面层的配筋量按式

(6.2.1)确定A。s (6.2.1)
16
Ls h
f sy
As——每延米混凝土面层宽(或长)
所需的Ls钢—筋—面纵积向(钢m筋m时2,)为;横缝间距(m);

0
与混凝土断面面积 的比值, 以百分数计; ——温度和湿度变形完全受约束时的翘
Ec曲应力,按式(D.1-2)计算;
vtcEd .3—.1—选混用凝。土弹性模量(MPa),可按表
——混凝土泊松比,一般可取为 0.15~0.18;
——无约束时混凝土面层顶面与底面间 的最大当量应变差,按式(D.1-3)计算;

(D.2-4c) 3109

2 t
5106t
2020
b(j D.2-5)
——钢筋埋置深度处的横向裂缝缝隙平均 宽度(mm);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D.3 纵向钢筋应力按式(D.3-1)计算确
定s 。2 ft
Es Ec

Es
T
c
s
数MPa,/℃钢。筋按屈附服录强E度.4fs,y取=钢3筋35的M弹PaE性s。模20量0000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2)计算横向裂缝间距

a1
1.51104
图 6.1.3-2 箱形构造物横穿公路处的面层配筋(H0 为 800~1600mm)(尺寸单位:mm)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1 特殊部位配筋
6.1.4 混凝土面层下有圆形管状构造 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 1200mm时,在构造物两侧各1.5 (H+1),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 面层内应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设在距面 层顶面1/4~1/3厚度处,如图6.1.4所示。 钢筋尺寸和间距及传力杆接缝设置与6.1.3 条相同。
5 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横向钢筋间距一般为 300~600mm,直径大时取大值;
6 横向钢筋宜斜向设置,其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可取 60°;
7 相邻车道之间或车道与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内, 必须设置拉杆,该拉杆可用加长的横向钢筋代替。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C——翘曲应力系数,按附录B式(B.3.3-2)
计算,采用t=1.29/r计算确定; cc1rg ——面层板的相对刚性半径(m);
——混凝土与钢筋间的最大粘结应力,可近

似按式(D.1-6)计算;
t
T ——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系数,
a) 横向剖面
b) 纵向剖面
图 6.1.1 边缘钢筋布置(尺寸单位:mm)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1 特殊部位配筋 6.1.2 对于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的
胀缝、施工缝和自由边的面层角隅以及承受 极重交通的缩缝面层角隅,宜配置角隅钢筋。 通常选用2根直径为12~16mm的螺纹钢筋, 置于面层上部,距顶面不小于50mm,距边 缘为100mm,如图6.1.2所示。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3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3.4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纵向钢筋距面层顶面的最小距离为
90mm,最大深度为1/2面层厚度,在不影 响施工的情况下宜接近90mm; 2 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250mm,不小于 集料最大粒径的2.5倍; 3 纵向钢筋的焊接长度一般不小于10倍 (单面焊)或5倍(双面焊)钢筋直径,焊 接位置应错开,各焊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 夹角应小于60º;
sh
0.234 fc Ld dsc1
(s D.3-1)
Es


s
——裂缝处钢筋应力(MPa);
——钢筋弹性模量(MPa);
——钢筋的线膨胀系数(1/°C),通常 /°C;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D.4 纵向配筋率计算步骤 1.初拟配筋率 ,按式(D.1-1)计算横向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用水量 混凝土水灰w比0 / c 0.4
,混凝土
w0 1400 N/m3。采用盖麻布养生,a1 =1.0。
率 0.纵75%向钢,筋钢选筋用的H埋RB置3深35度钢筋0.1,0 设配筋
m,钢筋d直s 径16
mm,钢筋的线膨 s胀 系9 106
3.67
t cT sh
(D.1-8) sh (1 a3 )
Ld
ff(ct D.1-9)

——横向裂缝平均间距(m); ——混凝土抗拉强度(MPa),可按表
E.3.1选用。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ds ——纵向钢筋直径(m); ——纵向钢筋配筋率,为钢筋断面面积
6.3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3.1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量 按下述要求确定:
1 纵向钢筋埋置深度处的裂缝缝隙平均宽 度不大于0.5mm;
2 横向裂缝的平均间距不大于1.8m; 3 钢筋所承受的拉应力不超过其屈服强度。
满足上述要求所需的纵向配筋率,一般为 0.6%~0.7%(中等交通)、 0.7%~0.8%(重交通)、0.8%~0.9%
的规定。钢表筋6.2.的2 钢最筋最小小直间径距和最为大间集距(m料m) 最大粒径的
2钢倍筋类。型
最小直径
纵向钢筋最大间距 横向钢筋最大间距
光面钢筋
8
150
300
螺纹钢筋
12
350
600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2 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2.3 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纵向钢筋设在面层顶面下1/3~1/2厚度
D.1 横向裂缝平均间距按式(D.1-1)计算
确定。
Ld

ft
C 0
1
2
hc
c cg

2
c1d 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