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作业多”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中学生“作业多”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中学生“作业多”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摘要:中学生作业的多现实依旧没有改变,而且有日增之势。

教师与家长对教学与作业缺乏合理认识,只看到重复练习带来的短期利益,忽视作业多对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和能力培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坏影响,建立对作业的合理监督与协调机制,提高教师与家长对教育教学的正确认识刻不容缓。

关键词:中学生;作业多;原因;危害
目前,中学生仍旧承受着大量家庭作业的痛苦折磨,虽然“减负”口号始终没有停止。

据笔者观察访谈,初中生的家庭作业基本要到晚上10点以后才能完成,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科的增加,这个时间点还在不断向后推延。

部分孩子为了完成作业,半夜起来做作业。

而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掉队,在完成学校作业后还专门准备了另外的家庭作业,帮助孩子学习。

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作业多”的原因分析
为何在“减负”口号之下孩子们的作业不但不减反而有日增之势呢?很多人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为今日的应试教育,即中高考。

很多人认为,只要中高考不改革,这种现象便不可能消失。

但是,很明显,中高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颠覆性的改革,更不可能取消,似乎这就成为了教师与家
长心安理得的为孩子增加作业的理由了。

无可否认,作业在提升考试成绩上具有一定的效用,许多教师家长正是尝到了这种“甜头”,所以才对此情有独钟,这反映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严峻现实,但也体现了功利目标下对学生学习的错误认识。

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认为学生只是一个容器,接收别人给予他的信息,所以我们企图将我们知道的灌输给他们,却不考虑他们接收能力和内部建构能力,而且我们认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知识的巩固只有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达到效果。

作业也成为各科教师相互争时间争孩子的有效工具,毕竟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二、“作业多”的危害
许多教师和家长只看到了“作业多”在提升成绩上的功用,却忽视了其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长久身心发展的极大危害。

(一)作业多使学生养成了粗心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应付、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

很多教师和家长总是很迷惑,为什么孩子总是十分粗心,却不知道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来自作业。

杜威先生说,养成内在的思想与愿望,以下几点极为重要:一是虚心,二是诚实的心,三是责任心。

而如今我们的教育硬灌使学生盲从、呆板地学习,既不会虚心,也不会诚实,更加不负责任。

杜威先生虽未明确提出作业多的
祸害,但很明显作业多,使学生疲于应对,往往不得不为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因为学生无时间虚心学习,反而要虚假应付老师,对教育结果、对自己不负责任。

久而久之,养成了粗心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应付和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

(二)作业多使学生学会了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学生本来是具有淳朴的问题意识和动手热情的,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然而,过多的家庭作业使学生疲于完成任务,重复性练习,最终记住了答案,而不会也没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更别说动手操作。

久而久之,学生具备的是一种记住知识到考试时再复述到试卷上去的能力,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空话,而且当这种死记硬背让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后,他们就会变得“懒惰”,更加不可能动脑去思考,动手去操作了。

我们也总是抱怨孩子的能力差,殊不知这结果是我们造成的。

(三)作业多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多固然可以使学生在某一阶段取得良好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失去了主动吸收知识的机会,学生往往对某些学科失去了兴趣,并认为“理科就是做题的,文科就是背的”,甚至于有些孩子认为理科也要靠背的。

在这种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行为指引下,学生错过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

当外在的压力或作业突然消失时,许多学生便不知学习为何物了,认为这是一种
解脱,而有些学生想要学习时也已经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他不知道应该如何自己去学。

三、如何走出“作业多”的怪圈
困难时有的,然而,这并不是说这一怪圈无法走出,关键在于要给予相当的重视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合理引导与合理监督,提升教师家长的认识。

学校层面,虽说学校不是作业多的直接制造者,但却是作业多的间接制造者。

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对教师的考核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源所在。

所以,学校有责任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与教学手段方法更新提供指导,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相应的制度,对作业环节进行合理监督与相应的治理,做到宣传与治理相结合。

教师层面,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树立合理的作业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要知道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复习知识,而不是通过重复性作业使学生死记硬背。

所以,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精力,控制作业的数量,并在质量上有所保证。

教师也要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课外作业,在巩固复习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家长层面,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监督引导孩子的生活学习,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达到作业的最优
化,使孩子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处于一种自主的良性循环之中。

参考文献:
[1]布鲁纳.布鲁纳的教育文化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凤玉,单中惠.杜威在华教育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