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原则研究【摘要】在我国人身保险中,有关保险利益皆采用“同意推定主义”,在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中有所体现,且我国《保险法》只规定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而不规定受益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这难以有效地遏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可见,我国《保险法》所规定的与投保人有保险利益关系的主体之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保险法》应规定:人身保险合同在订立时投保人和受益人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受益人对与其有其他经济利益关系并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的人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和受益人任何一方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则保险合同无效。
【关键词】人身保险;保险利益原则;新保险法;立法建议1.前言一般而言,保险利益原则是指要求投保人必须对投保的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如果投保人以不具有保险利益的标的投保,保险人可单方面宣布保险合同无效,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事故,被保险人不得因保险而获得不属于保险利益限度内的额外利益。
而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保险利益原则的内涵包括:①对保险标的有保险利益的人才具有投保人的资格。
②保险利益是认定保险合同有效的依据。
保险利益具体构成需满足三个条件:具备法律上承认并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具备可以用货币计算和估价的利益;必须是经济上已经确认或能够确认的利益。
保险利益原则的确定是为了通过法律防止保险活动成为一些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从而确保保险活动可以发挥分散风险减少损失的作用。
首先通过保险利益原则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和遏止投机行为的发生,同时,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是防止道德危险的必备要件。
另外,保险事故发生时,受益方请求的损害赔偿额不得超过保险利益的金额或价值,如果不坚持保险利益原则,受益方请求的损害赔偿额超过保险利益的金额或价值,更深层次将否认或是减损保险活动的价值。
如果允许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人以他人的生命或是财产作为保险标的,以自己作为受益方进行投保,那么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人就不承担任何损失而获取远远超过保险费的保险给付,从而导致道德危险。
人身保险利益是保险利益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但究竟什么是人身保险利益,人身保险利益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学界观点不尽相同。
英美法学者认为,人身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或生命所具有的利害关系,或对与自己有爱情、亲情或是金钱利害关系的人所具有的利害关系。
而人身保险利益原则是指人身保险合同的有效成立,必须建立在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的基础上。
有的学者认为,人身保险利益对于投保人本人来说是其对自己身体或生命所具有的所属关系,以及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亲属关系和信赖关系。
2.我国对人身保险利益原则的立法规制特点对于人身保险利益原则,我国新《保险法》第12条第1款规定:“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同时该条第5款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该法第31条对我国人身保险合同利益进行了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一)本人;(二)配偶、子女、父母;(三)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四)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
”可见,在立法形式上,我国《保险法》第31条第一款主要借鉴了利益主义原则,但与英美法系的利益主义原则相比,亲属关系的范围较广而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认可范围较窄,仅对劳动关系进行了规定。
另一方面,该条第二款借鉴了同意主义原则,规定即使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第一款规定的关系,只要被保险人同意,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其亦可投保。
另外该法第33条、34条及39条又规定,“投保人不得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保险人也不得承保。
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不受前款规定限制。
但是,因被保险人死亡给付的保险金总和不得超过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限额。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
按照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所签发的保险单,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或者质押。
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限制。
”“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
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
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监护人指定受益人。
”这也是对同意主义原则的借鉴。
我们发现,我国立法者想通过保险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赌博行为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把英美和大陆两大法系的相关做法相互揉合。
然而,把同意主义与利益原则简单揉合的立法并不能在法理上使两者达到有机融合。
在投保人对被保险人无保险利益的情况下,对经过被保险人同意为其订立保险合同的投保人一方也可以推定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这样的规定就造成保险利益原则的应用虚拟化且弱化了。
也就等于说,在事实上,我国《保险法》中人身保险利益的适用原则与大陆法系中纯粹的同意主义原则几近相同。
3.我国对人身保险利益原则立法规制中存在的问题3.1 同意主义的缺陷在人身保险中,有关保险利益采用“同意推定主义”,在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中有所体现。
即只要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即可推定受益方对保险标的(被保险人的生命或是身体)具有保险利益,可以这样说,被保险人的同意是主观方面,而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客观方面,这种由主观推之客观的做法虽然一直为保险界所认可,但是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不断出现的为被保险人投保巨额保险后杀害被保险人以骗赔的案件时有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特别在我国,由于公民的保险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许多人缺乏专业知识与警惕心理,往往以为别人为自己订立保险合同是对自己的一种恩赐,而对其中隐含的危险全然不知。
如“黄浩宜雇凶杀人骗保一案”:黄浩宜(女)以谈恋爱为名哄骗其恋人李伟乐(黄还主动垫付了14000元)办理了15万元保额的人身保险,受益人指定为黄。
1998年2月25日,黄雇佣杀手杀害李伟乐图谋保险赔偿,后被公安机关侦破。
笔者认为对于保险利益的评判标准宜采用利益主义与同意主义双重限定原则,即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以达到保险利益原则预防道德危险,消除赌博因素的作用。
3.2 主体效力条款(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的不足在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的概念,除了作为保险标的的代名词外,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它在财险中的含义。
只要被保险人存活,保险金一般是由其本人领取的;对于死亡保险金,当未指定受益人时,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处理;倘若指定了受益人,则只能由指定的受益人获偿。
而受益人的产生途径是有严格的法律界定的,保险法指出:“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需经被保险人同意。
”继而载明:“投保人变更受益人时需经被保险人的同意。
”这样,投保人通过指定受益人来为自己或自己的利害关系人谋取利益不是很容易得逞的。
何况并非每份人身保险合同都必然会指定受益人,假如投保人不指定受益人的话,他就不可能获取不正当利益。
因为未指定受益人的保险金,只能由被保险人或其法定继承人才能领取。
当投保人投保以死亡为保险金给付条件的保险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当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为同一人时,如某人投保,以自己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这种情况不存在道德风险;(2)被保险人与受益人是同一人,投保人是另外一人:这种情况下,无论利益原则和同意原则,道德风险都较小,但仍存在一个继承权的问题;(3)投保人和受益人是同一人,被保险人是另外的人:1)如果被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是父母与子女关系、养父母与子女关系或劳动关系等,则道德风险可以有效避免;2)如果被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是配偶关系或近亲属关系,从目前社会已发生的很多保险案件来看,风险系数相对于前者要高;3)如果投保人(即受益人)对被保险人不存在保险法第31条第一款所指的保险利益,如果投保人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投保了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且保险金数额巨大,则投保人(即受益人)很可能为了得到巨额保险金而杀害被保险人,在这种情况下对被保险人而言则存在更高的道德风险。
例如,恋爱关系中的一方为另一方投保了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一旦关系恶化,道德风险指数将迅速提升。
(4)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分别为不同的人:1)如果受益人对被保险人存在保险法第31条第一款所指的保险利益,这种情况下即使存在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是很小的;2)如果受益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法第31条第一款所指的保险利益,即使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法第31条第一款所指的保险利益,也不足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投保人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投保了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且保险金数额巨大,则受益人很可能为了得到巨额保险金而杀害被保险人;这对被保险人十分不利;3)如果受益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均不具有保险法第31条第一款所指的保险利益,如果投保人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投保了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且保险金数额巨大,则投保人和受益人很可能为了得到巨额保险金而合谋杀害被保险人。
由此可见,在人身险中,如果投保人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投保了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且保险金数额巨大,按照我国保险法第31条第二款的规定,只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还不足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3.3 与投保人有保险利益关系的主体之范围过于狭窄《保险法》第31条第1款中只提到了一种经济关系,即劳动关系,但根据现代经济的发展,保险理论的不断更新,立法界和学术界都一致认为,在保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投保人不仅仅对与其具有劳动关系的雇员或雇主具有保险利益,笔者认为其还对债务关系、合伙关系及资助关系中的债务人、合伙人及资助人等也具有保险利益。
根据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的性质,除法定关系以外,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有精神利益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且经被保险人同意,都应认定为有保险利益。
因此,除劳动关系以外还应包括更多的种类,如:3.3.1 债务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并不是两个陌生人,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信赖基础。
如借贷关系中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二者通过借贷合同产生信赖关系,债务人负有偿还债务的义务,债权人有借出款项的义务,以借贷合同为基础,作为债权人理所当然会关心债务人是否能够及时还款付息,债务人是否会因为生命及身体健康受损而丧失还款付息的能力。
债权人需要转移的风险是债务人主体资格丧失后将导致其请求权无法实现的风险,这是债权人投保的基础,也是其请求权实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