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城市建设史第一讲

古代城市建设史第一讲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伴随着人类社会大分工和阶级的产 生,城市开始萌芽。但是并未产生 正式的“城市”,而只是一种聚落 点。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三、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2 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 接原因。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固定居民点特征
目前我国发掘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点已很多,全国南北各地 均有发现,总数达1千余处。归结当时的居民点,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一般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河流); (2)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3)已有一定的功能分区; (4)建筑的布局有了一定的规律; (5)具有一定的防御设施(城壕、沟)。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2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成了固定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 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开 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半坡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四、课程安排
古代城市规划史(16学时) (按照城市发展的特征讲解,重点讲解历朝都城) 中国城市规 划史(20) 城 市 规 划 史 近代城市规划史(4学时) (上海、天津、武汉、青岛、北京、南京 )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2学时) 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绝对君权时期 (4学时) 外国城市规 划史(16)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2学时)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体特征
萌芽期 雏形期
发展期
成熟期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建 设 史
1840年
近 代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城市的产生
一、城市概念的变迁
1 城市的原始定义 城(邑):有防御功能的居民点。(是一种聚落形式,我国最早 的正式的“城”是以作为奴隶制国家统治据点,产生与夏禹时期) 市:商品交换的场所。 2 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定义 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实体空间,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 化的中心。为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核心工具。 3 现代城市定义 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的,具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的并 作为一定地域内的社会活动中心的人类集合场所。包括按国家行政建 制设立的市、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城市规划史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樊海强 刘淑虎
第一讲 城市规划史课程安排及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史古代部分简介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萌芽期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中国城市的产生、形成、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古代与近 代两部分)为时间段,在对各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建设背景和特点等方面 讲解的基础上,重点讲述重要和典型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演变)、 城市子系统(道路、给排水、绿化等方面)的建设状况、规划思想(礼制思想, 象天发地,天人合一及哲学思想等)、建设成就及意义等方面。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原始社会时期的固定居民点不同于城市,也并不
是必然会发展为城市,但是可以从中探索到城市的最
初形态。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再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 点即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
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由于定居生活和村庄、
聚落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部分居民 点成为城市的基础,如郑州、安阳、成都、南京等古
3 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
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 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 频繁地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地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四、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1. 2. 3. 4.
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人口和用地)——实体空间; 要具有一定的大型建筑(如大型宫殿、宗庙、祭祀建筑) ――政治和文化职能; 要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市)――经 济职能; 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 以及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形成相对稳定的生 活保障。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推荐两本书: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史古代部分简介
一、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原始社会: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商(约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066 年); 周(公元前 1066 年—公元前 771 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 771 年—公元前 221 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汉(分为东汉和西汉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 三国(魏、蜀、吴 公元 220 年—公元 280 年) 晋(公元 265 年—公元 316 年) 东晋十六国(公元 317 年—公元 439 年) 南北朝(公元 420 年—公元 581 年) 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 唐(公元 618 年—公元 907 年) 五代十国(公元 907 年—公元 979 年) 宋(公元 979 年—公元 1279 年) 辽(公元 907 年—公元 1125 年) 西夏(公元 1032 年—公元 1227 年) 金(公元 1115 年—公元 1234 年) 元(公元 1279 年—公元 1368 年) 明(公元 1368 年—公元 1644 年) 清(公元 1644 年—公元 1911 年) 中华民国(公元 1912 年—公元 1949 年)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综述(8学时) 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五、课程难点
时 间——系统的把握5000—6000年间的城市发展。 地 域——了解世界各地的城市概况。 内 容——中国的古代部分,外国的近现代部分为重点。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六、考试方式
1. 2. 3. 闭卷考试70% 作业20% 课堂纪律10%来自作业:图解中国古代城市
(1)A3图纸(白色),图文并茂,黑白图,注意比例,指北针; (2)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要素入手,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分析城市 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阐述建设年代,消亡、衰败的年代及原因。 (3)图解的城市包括: 周王城的理想模型(《周礼 考工记》的核心思想及内容解读),春秋战国时 期的城市(城郭特点),秦咸阳,汉长安城,曹魏邺城,汉魏洛阳城,南朝健 康(建业)城,隋唐长安城,隋唐东都洛阳,隋唐时期的一般州县城市,宋东 京(开封);南宋临安,平江府城,辽上京,金上京;元大都(重点是城市布 局,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继承)明南京城,明清北京城,明清时期的广州、泉 州城市。(20份)
老城市均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聚居点的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3 伴随私有制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萌芽。
市产生的文字记载: 《周易,系辞传》:“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 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是交易的场所中午的时候形成集市,让天下所有的人 都来进行交易易,这样能聚集天下的财物,交易后了就 能离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丰富宽 广的界面更有利于交易机会的增加和交易信息的获取, 增加满意度。
二、学习方法
1 善于用历史的研究方法,把不同时期城市的建设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 政治等背景相联系,客观评价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的成就及意义。 2 通过纵向(时间序列)和横向(区域空间序列)比较,来归纳和总结不同时 期城市建设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3 关注当今国内外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关的古城保护、遗址保护、历史街区等建 设项目,并能结合城市规划史展开讨论。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二、中国城市起源
原始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产生剩余产品→阶级→国家 1 人类便于生存形成了以群居为主的居民点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 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岩洞在我国贵州、广东、浙江、湖北、辽宁等地均有发现,天然 洞穴是当时被用作住所的一种普遍的方式。 地势卑下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人们多采用巢居方式;地势高亢 地区多采用“营窟”方式。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五、总结 伴随着人类社会大分工和阶级的产生,城市开始萌芽。但是 依据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和评价城市产正的标准来看,在这 一期:城市萌芽期并未产生正式的“城市”,而只是一种聚 落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