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42页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42页

城市大小因受封者等级而异,包括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 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 营国制度由井田规划概念派生。“农业立国”在 城市规划上的体现。
“国中九经九纬”——田中阡陌 “市朝一夫”——“夫”,井田的面积单位(一百步×一百步) “九分其国”,视国若田地,按“九夫为井”的田制观念规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 城市性质的演变——“城市”的形成
• 春秋以来,奴隶社会两大经济支柱井田制和工商 食官制日益解体,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形成,交换 日益繁荣。
划,将“国”分为九个面积相等的部分。井田阡陌转化为 经涂,井田经界之沟封演进为深沟高垒的城池。
• 早期随田制建邑的规划概念的发展。 • 城的形制较为规整,城的布局也较规律。有利于
合理利用土地。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 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 统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
社会结构 改变
西周城市等级制度的破坏
城市防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新的城市分区理念
城市规模的扩大
社会生产 力发展
“城”到“城市”的形成 新城市的产生——交通,商业
城市职能的加强——政治经济 中心,城市统治农村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 春秋年间各国城市“违制”活动,从城市建 设体制、城市规划制度,到规划方法都有表 现。 – 随着春秋末期兼并战争的不断发展,各诸侯 国疆域不断扩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城市建 设进入高潮时期,探索新兴封建城市的规划 理论和想适应的规划制度与建设体制。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西周经济概况
– 商人重商,周人重农,视农为本,商为末。 – 主要商业由政府经营,而且专为奴隶贵族服务。
• 兵制编户组织
– 编制与田制、兵制相适应,闾里制,按照地域而不 是血缘关系组织
• 都邑规划概况
– 都邑规划的成熟阶段
• 城邑规划的总结王城 • 成周(洛邑)的建设(为监视殷顽民而设)
西周的城市建设
• 周代都邑规划体制
– 两类城邑 • 宗法血缘政治据点的城邑,统称为 “都”。 – 按营国制度城邑规划体制,“都”又 按照政治等级分为三级,王城、诸侯 国都城、卿大夫采邑城 • “都”与一般居邑的区别在于有无宗庙。
西周的城市建设
• 周代都邑规划体制
– 周人重视礼制,王城规划特别强调按方位 尊卑布置不同尊卑等级的功能分区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西周社会思想概述
– 继承商的天命观 – “天不可信”、“天道靡常” – 新的社会秩序观——礼、孝
• 宗法制度
– 进一步严密“大宗”、“小宗”的组织,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度,通过联姻连结姬姓以外的贵族,形 成以姬姓为核心的统治体系
– 政治上强调尊卑差别的礼制,改变了前代的类似联 盟式的关系,而是严肃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大宗小宗 的关系
西周的城市建设
• 周代王城规划
《考工记·匠人》 匠人的职责: 建国——给都城选址,测 量方位、确定高程 营国——规划都城,设计 王宫、明堂、宗庙、道路 为沟洫——规划井田
都城规划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 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市朝一夫。”
宋《三礼图》王城
西周的城市建设
– 王畿规划——王畿内只有采邑而无封国— —权力的集中
– 东周王城 • 城墙为夯土墙 • 不规则正方形 • 中心部分的建筑遗址分布在中央偏南
西周的城市建设
• 周代王畿区域规划 – 继承前代的王畿制度,建立以国都为 核心的庞大区域作为王的城邦。
• 《周礼·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
– 择中建国的“中商”传统,择领土之 中建都制畿
• 周代城市规划
王宫(宫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划: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王宫分内(后)外(前),前朝后寝的制度。贵族士大夫则 为“前堂后寝”。以住宅为本的规划思想
道路规划制度: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道路宽七轨,郊外道路宽五轨。 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涂的宽度,宽七轨;其它的邑城 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道路的宽度。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野规划、都邑建设、 统治据点三项体制组成。 卿大夫采邑
王畿
诸侯封国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城的规划制度。 • 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 礼制营建制度而厘定。 •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营建的聚 集封闭型城邑。城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井然有序。
(王城、诸侯国都城、卿大夫采邑,前二级称国,第三级称 都)。都与一般邑的区别——有无宗庙 – 国,凡城邦的中心城,无论王城或是诸侯城,统称国。 – 野,城外从事生产的生产基地、农村。 – 城,1、泛指城市。2、指宫城。 – 廓,外城。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乱、变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迁都——周天子地位 下降,诸侯争相称霸局面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社会思想的转变——天道观的变化 – 政治方面——法治取代礼制、君主专制取代宗法分 封制度 – 经济方面——战国时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生产方 式的改变 – 革新军事,提高国防力量(城市防御) – 整顿户籍,加强管理(城市人口发展)
• 曹魏邺城 • 北魏洛阳城 • 隋唐长安城与洛阳 • 明清北京
西周的城市建设
• 早期城市涉及的名词
– 聚落,按照血缘关系聚居,包括居住、墓葬、农业生产基地、 制陶等手工业基地及畜牧场。聚的中心,大房子。
– 邑,一般居民的村落或小城。通常是一个以上氏族聚落构成。 “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都,,政治中心,宗法分封血缘政治据点的城邑,统称都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礼制营建制度。
• 以二为公差的等级差数,来表达三级城邑的营建 差的。“九”为数之极,故王城用“九”,以示 尊尊。诸侯城降一等用“七”,采邑又降一等用 “五”。
• 各级等第分明,不许僭越。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王城)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封国、采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