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

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

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文集《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增刊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魏正申 魏正申 1937年4月生,辽宁鞍山市人。

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鞍山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

1961年开始在逯钦立教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从事陶学研究,现已出版陶渊明系列研究专著五种:《陶渊明探稿》(文津出版社1990年)、《陶渊明集译注》(文津出版社1994年)、《陶渊明评传》(文津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陶学论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陶渊明及其研究论》(文津出版社1999年)等,《陶渊明集索引》即将出版。

另外,撰写有关陶渊明研究的论文数十篇。

二十世纪,陶渊明其人其作,不仅作为文学课题,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全世界学人研讨的对象。

日本国陶渊明研究的辉煌成果引人瞩目,因而对日本陶学百年的历程加以梳理、评析,予以客观的历史定位,必将为加速未来的陶学进程大有裨益。

二十世纪上半叶:转型期的陶渊明研究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汉学家不断吸收西方近代文化,接受欧美文学及其评论方法,以新的西学眼光,对以经学为中心的传统的汉文学价值观加以审视,从而在东西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以崭新的学术观念关照陶渊明及其创作,探索论陶新途径,使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陶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首先,运用综合、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将陶渊明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进行研究。

从751年成书的《怀风藻》已收录陶诗看,《陶渊明集》早于奈良朝(710—785)时期,已在日本广播流传,陶诗成为日本诗人摹仿的样式。

平安朝(794—1185),陶诗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更加深入,对陶渊明及其创作的评论开始起步。

江户朝(1603—1867),出现了藤原惺窝、广濑淡窗等著名文艺评论家高度称扬陶诗的现象,评陶已有了初步进展,达到了一定水平。

明治维新(1868)后,更出现了宫崎湖处子、夏目漱石为代表的一批取得论陶突出成绩的学者。

综观二十世纪以前的日本陶学状况,多为趋同以经学为中心的传统汉文学价值和古老的注释式、诗话式、评点式或诗文选式等模式,明显地表现出泛论不详不明确、三言两语不深刻、形象描述欠确指、凭空评议欠论据等状况,使相当一些评陶之论随兴感发,有欠科学性;偏重一隅,有欠全面性;片言只语,有欠系统性;前后矛盾,有欠统一性。

随着1897年(明治三十年)7月白河次郎所著《陶渊明》被收入《支那文学大纲》第七卷,标志着二十世纪全面、系统治陶科学化时代的开始。

此前,品陶多赞其嗜酒、赏菊等闲话,论之以隐逸之士。

白河氏以出处的两面、柴桑之人、少壮淡泊生涯、田园诗人、宦游诗人、归去来兮、田园之人、晋之征士、稼穑者、绝笔自祭文等十一章,叙述并评论了陶渊明的一生,将陶公作为中国伟大的诗人加以褒扬。

首开日本对陶渊明其人其作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先河。

1938年出版的上村忠治著《陶渊明》,论析了陶公的生平、陶诗的艺术成就,对陶渊明的人格、与田园的关系、对后世的影响的研究颇为有力,诗义总评也有见解,是展示陶渊明研究新方向的优秀学术著作。

其次,将陶渊明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度加以衡量,从历史的纵述和同代作家的比照中,突出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一流文学家的地位。

日本学者较早开展从宏观研究的角度,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视角上审读陶渊明,在抒写其诗文实绩的基础上肯定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 川种郎所著的《支那历朝文学史》出版。

该书共分九期、二十八章叙述。

下面,将研究以诗文为主要文学样式代表的中国宋代之前的前六章目次征引如下:第一期,春秋以前文学:总说;一、书;二、诗;三、易。

第二期,春秋战国时代之文学:总说;一、孔子与老子;二、孟子与庄子;三、屈原;四、韩非子。

第三期,两汉文学:总说;一、贾谊与扬雄;二、司马迁与班固;三、司马相如;四、诗与乐府。

第四期,魏晋及南北朝之文学:总说;一、建安之词人;二、陶渊明;三、南北朝。

第五期,唐朝文学:总说;一、初唐之诗;二、李白与杜甫;三、韩与柳;四、白乐天;五、晚唐之诗。

第六期,宋朝文学:总说;一、苏东坡与其前后;二、陆放翁。

显然, 川氏将陶渊明列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大作家,七大诗人之一,列专章阐述,对陶渊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地位与影响,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外,1897年5月,古城贞吉所著《中国文学史》第四编“六朝词人传”里载有《陶渊明传》。

第三、经心释解陶渊明原著,保证系统的陶学研究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上。

可信的《陶渊明集》的注释诠解,乃至中译日,是搞好陶研的最起码的工作。

五十年来,日本曾刊印过多种《陶集》,有的还带有注释、校订、批语,为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7年,文字同盟社出版了由清・郑文焯注、日本桥川时雄校补的《陶集郑批录》,是一本相当有诠释功力的著作。

除注释解义之外,还列郑氏批语,更有桥川氏评语。

桥川氏评语在诠解《陶集》与分析郑氏批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颇得中的之妙。

如:“《桃花源记》一篇,诸家之解,或以神仙说,或以寓意说,或以实事实处说,未见一定也。

考六朝时,士君子颇有喜异闻之风,桃花源亦是当时喧传之异闻,而陶公聆此,乃为记录之。

取其合自家隐逸之理想,故谓为寓意亦可,注者以为托避秦以叙避宋之意,是也。

谓为事实亦可,盖桃源地志所载,而刘子骥亦有其人,吴大征著《游桃源洞记》,王先谦作其书后,详征诸史传,若有所得。

苟以神仙说之,误甚。

”在综析诸家成说中提出己见,不轻信盲从,在择善而从的基础上又时出新解,使广大读者在其有创意的评语中更好地理解《陶集》。

桥川氏还有1931年出版的《陶集版本源流考》,是古今考释《陶集》版本最权威的著作,反复被学界征引、研究。

1954的发表的《陶渊明文学的源流探索》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48年,铃木虎雄出版了《陶渊明诗解》,书中将陶诗分为四言、五言两类,逐句解释,注明读法,并附有“解释陶诗之际”、“陶渊明系谱”、“年谱略”,是一部释解明了并结合陶公其人进行阐述的成功之作。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家的日本著名汉学家,有《支那诗论史》和多部著译中国古典名著经历的大学问家,对《陶渊明诗解》之“解”,多有深掘与创意,启迪学人陶研的思考,影响极大,1991年再版。

应该说,日本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陶渊明研究,由于有识之士和日本广大学人的努力,50年间出版两本《陶集》集注、一本陶诗解和五部陶学专著等八部陶著、几部中国文学史,虽量微而质重,放在整个时代的大氛围中作衡量,可谓成就显著。

特别是白河次郎、桥川时雄、铃木虎雄、古城贞吉、上川忠治、中古孝雄、漆山又四郎、释清潭、佐久节、村上嘉美等先生,在新的形势下,在东西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中,以治陶的新途径,树立了陶学转型期的新的学术台阶,以伟大诗人的历史定位的治陶观,综合、全面而系统研陶的科学方法论,在沉寂中创辉煌,功不可没。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展拓期的陶学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复兴,社会繁荣,生活上升,奠定了学术研究得以重新开展的物质基础;旧制大学普遍改为新制大学,各个新制大学相继出版了自己学术刊物,并进一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中国文学的研究刊物网络,为各地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们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发表研究成果的阵地,促进了大批研究论著的出现,新一代学者的成长,使陶学三十年的里程独具风貌。

首先,学人明确的现代学术研究意识,陶学一系列学科创获。

在大量的学术活动中,广大学人逐渐抛弃了“国汉”思想,即只是把中国的古典作为与日本本国文化相同的东西来看待,而不是把中国古典文学当作外国文学,来作现代意义的研究;逐渐树立了明确的现代学术研究意识。

其核心正如吉川幸次郎所说,“如何根据中国文学这一地区性的文学特点,来研讨具有世界文学一般规律的问题。

”广大日本学人对其称为“中国中世文学”的中国六朝文学情有独钟,尤为重视陶渊明研究,强烈的现代学术研究意识和科学的研讨方法,促成了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陶学研究超出前此任何时代的学术成就。

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出版了陶学专著17部,发刊论文152篇,出现了标志陶研时代高度的大矢根文次郎等一批陶学家。

大矢根文次郎分别于1951年、1967年出版了《陶渊明的生涯》、《陶渊明研究》两部陶学专著;分别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发表研陶论文4篇、10篇、1篇,共15篇,可谓论著丰硕。

其《陶渊明研究》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全书六编:陶渊明其人(经历与人格、环境、生平、陶的思想、陶渊明与甲子年号);文学(文学史的背景、与传统文学的关连、渊明文学的本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文学的多样性);历代对陶渊明其人及文学的评论概述;日本文学与陶渊明;陶渊明集叙说(关于自定制、准自定集、阳休之叙录记载诸本、陶渊明集体裁、关于版本);作品。

还附有陶渊明年表、索引、地图。

这是其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所作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考订精审,说理透彻,作品解说确当,观点独道,一些见解发中国学者所未发,附录的史料价值大,尤其是陶渊明与日本文学关系的阐述中,高度估价陶作灌溉日本古今文坛的巨大功绩,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文风,令人钦敬。

《陶渊明研究》是日本陶学史上集大成的学术论著。

同样,“根据中国文学这一地区性”典型代表性作家陶渊明的“文学特点,来研讨具有世界文学一般规律的问题”的日本学人,以其明确的现代学术研究意识,沉甸甸的学术专著,为陶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冈村繁《陶渊明———世俗与超俗》(1974年出版),序论以隐逸诗人为题,论述陶渊明形象、陶渊明形象的形成与发展;下分六章:超俗与世俗、四处游官、归去来兮、隐逸生活、“真”与“固穷之节”、“人与文学”。

论之以陶渊明的深层总有“可称为人的魔性的伶俐,任性、功利性、伪瞒性这些东西”,力图剖明陶令的心理世界,立意新颖,颇见功力。

吉川幸次郎《陶渊明传》,1955年一至十二月由《新潮杂志》连载,受到广众学人好评,先后收入《新潮丛书》、《新潮文库》、《中公文库》,一版再版。

其论文《陶渊明诗的训诂》、《闲情赋———陶渊明馀事》、《杜甫和陶渊明》等也获得好评。

牟田哲二《陶渊明传》(1977年出版),全书分序说编、本传编,对陶公其人其作从新的视角作评,尤其对陶公家世和生平的研考有独到之妙,可补许多研究家的缺憾。

还有星川清孝、都留春雄、中谷孝雄等先生,也有不俗的陶学专著和诸多论文,为繁荣二十世纪中叶陶学做出了贡献。

其次,学人鲜明的发展民族文化意识,深探陶渊明与日本文学的关系。

大矢根文次郎在其著《陶渊明研究》中,专列“日本文学与陶渊明”一编,指出:“陶渊明的作品自古代传入日本直至今日,其影响虽然时有消长,但各个时期的诗人、文人和画家,都为其恬淡高洁的品格所倾倒,怀着无限的思慕接受其诗文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渗透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由于陶渊明具有东方诗人的特征,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我国各个时期的文人提供如此丰富的营养,这在日本文学史上应该说是罕见的,因此,对于我国今后的文学来说,它们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