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练习题

教育学练习题

教育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A.教学程序B.教学步骤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阶段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3.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B.放任自流型C.仁慈专断型D.强硬专断型4.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小学教育目的的()A.教育作用B.评价作用C.导向作用D.激励作用5.最早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D.夸美纽斯6.“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7.()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A.教育测量B.教育测验C.考试D.教育评价8.()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堂,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B.学科课程C.显性课程D.活动课程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10.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11.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2.“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1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文化传统C.社会制度D.科技水平1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培养目标1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情感、意志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6.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A.相对性评价B.正式评价C.绝对性评价D.非正式评价17.苏格拉底“产婆术”与下列哪个选项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相一致()A.学不躐等B.长善救失C.温故而知新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8.一名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

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9.下列不属于孔子的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性相近,习相远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因材施教20.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21.下列表述是分科课程的优点的是()A.增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B.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C.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D.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22.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2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24.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做是()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25.孔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A.君子B.兼士C.大儒D.绅士26.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A.汉武帝B.董仲舒C.郑玄D.朱熹27.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师工作应当被视为一种()A.专门职业B.职业C.技术D.行业28.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涂尔干B.卢梭C.马利坦D.福禄贝尔29.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30.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教育D.军事体育教育31.中国古代所指的“六艺”教育是指()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C.礼、乐、射、御、文、算 D.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商君书32.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A.理论加实践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C.读书加劳动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33.在苏联教育家的代表作中,对我国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是()A.马卡连柯的《教育诗》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的《教育学》34.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的关系是()A.两者相同B.后者指导前者C.后者反映前者D.前者决定后者35.()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A.智育B.德育C.劳动教育D.自我教育36.最早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的是下列哪个朝代()A.明代B.汉代C.宋代D.元代37.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B.因材施教C.量力性D.直观性38.把两个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3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40.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的角色。

A.设计者B.指导者C.组织者和管理者D.反思者和研究者41.()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42.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是美国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杜威C.布鲁纳D.洛克43.()是指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A.课程B.教材C.作业D.课程标准44.《理想国》的作者是()A.孔子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45.()的诞生被人们看做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卢梭的《爱弥儿》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素质教育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应试教育D.著名学者的学说47.学校中班级与班级互相联系的纽带是()A.学生B.班干部C.共青团D.班主任48.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49.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50.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A.霍尔B.高尔顿C.洛克D.华生5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是()A.广义的教育现象B.狭义的教育现象C.既是广义的教育现象又是狭义的教育现象D.学校是近代教育以后才出现的5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5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54.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反映了()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B.白板论C.内发论D.外铄论55.—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56.“学者未必是良师”体现了教师职业的()A.权威性B.道德性C.学术性D.专业性57.“诲人不倦”“学而不厌”都是教师必备的()A.职业道德素养B.知识素养C.能力素养D.人格素养58.“学生如同泥坯,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

这个说法忽视了学生的()A.可塑性B.发展性C.能动性D.向师性5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重点,讲最关键的部分,促进学生的理解,体现了()原则。

A.循序渐进B.启发性C.直观性D.巩固性60.课堂教学中,学生依靠形式、颜色、声音、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过程,是全面贯彻了()的原则。

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二、多项选择题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A.前制度化教育B.义务教育C.普及教育D.制度化教育E.非制度化教育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从层次结构上来包括()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3.近代社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其表现是()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B.教育的世俗化C.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D.教育的终身化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4.“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价值C.家庭的影响D.文化的功能E.人的能动性5.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的类型有()A.四门学B.官学C.太学D.私学E.书院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B.加速个体发展C.具有延时价值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7.教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教育素养有()A.语言表达能力B.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C.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E.教育科研能力8.新型师生关系要求()A.以教师为中心B.以学生为中心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9.教育目的具有()的功能。

A.导向B.评价C.激励D.规范10.下列属于综合课程的是()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E.广域课程11.组成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是()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12.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A.课程评价B.课程计划C.教学目标D.课程标准E.教科书13.教育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的措施有()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14.教育的本体功能是()A.促进社会政治变革B.经验和人才的选择C.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与继承D.人的培养E.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5.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A.小组活动B.群众性活动C.个别活动D.科技活动E.文学艺术活动16.新课程体系涵盖了()A.幼儿教育B.义务教育C.普通高中教育D.大学教育E.终身教育17.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A.强调学科内容的科学性B.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C.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E.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不高18.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项来实现对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A.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B.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成就感C.重视对学习结果的检测D.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及时激励E.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19.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目的论的观点有()A.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B.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C.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D.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造就一个社会的人E.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20.根据目标的性质及其与课程的关系,课程目标可以进行垂直分类,以下属于这种分类方法的是()A.教育目的B.认知领域C.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D.培养目标E.情感领域三、判断题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