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同名方约有3首,现选《丹溪心法》自汗方。
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
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
玉屏风散为中药名方,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研究还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现代临床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组成(1两为15克)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功效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玉屏风散,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
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用法上(口服)咀。
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1、直接服用成药成药玉屏风颗粒,三岁以下,每次半包,每天三次;三岁以上(含成人)每天三次,每次一包,饭前温水冲服。
或自制黄芪、白术、防风的用药比例为2:2:1,10克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3味药物共碾为细末(药店可以提供研磨服务)为1剂,混合均匀,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1天服完。
2、煎服上述药物放入药罐,煎汤剂当茶饮,每日煎1剂,分2—3次服用甘麦大枣汤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方论清·徐彬: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臣;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
盖病本于血,必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
肺脏润,肝气调,燥止而病自除也。
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也。
(《金匮要略论注》)清·尤怡: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
(《金匮要略心典》)清·王子接:小麦,苦谷也。
中医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
心系急则悲,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也,缓急则云泻心。
然立方之义,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属补心。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陈念祖:此为妇人脏躁而出其方治也。
麦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其味甘,具土味而归脾胃。
又合之甘草、大枣之甘,妙能联上下水火之气而交会于中土也。
(《金匮要略浅注》)清·莫枚士: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
《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
(《经方例释》)清·顾松园:此方以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为主,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也,血充则燥止,而病自除矣。
(《顾松园医镜》)注意事项◇若精神恍惚,健忘,失眠症状明显,舌红苔少,脉细数,心阴不足,心肾不交者,可与天王补心丹合用,酌情加减。
◇若失眠症状明显,舌苔黄,兼有痰热内蕴者,可与温胆汤合用,酌情加减。
◇若心境不佳,烦乱不安,呵欠频作,肝郁明显者,可与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合用,酌情加减。
◇湿浊内盛者不宜用。
◇心火亢盛者不宜用。
◇不可大量服用或小剂量长期服用。
因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
甘麦大枣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五至七枚组成,其构思精练,组方巧妙。
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补脾益气等功效。
适用于脏躁,以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实、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红苔少等为主症。
随着应用进展又可治疗下列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
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病。
一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感觉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一系列症状。
邓铁涛教授常以此方加减治疗因心脾两虚引起的眩晕,以养心益脾、解郁和胃、舒缓气机为法。
以原方加扁豆花、麦芽、钩藤、素馨花、茯苓等,经调理取得了很好效果。
精神分裂症已故名医程门)教授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抑郁而致心气不足,并与肝胃不和有关。
采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经多种抗精神病西药治疗无效或疗效较差者,获效满意。
以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百合作为基础方,精神运动性兴奋明显者加龙骨、牡蛎,幻觉明显者加磁石,妄想明显者加酸枣仁、合欢皮。
共治疗146例,其中29例单独用本方,其余病例合并使用不足张仲景治疗量的抗精神病药(以氯丙嗪日量不超过200毫克为标准)。
结果痊愈11例,显效44例,好转64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81.4%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停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至消失,内分泌失调而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潮热面红、自汗盗汗、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
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味治疗本病,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
若汗多、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加枣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加女贞子、旱莲草,每日1剂,1周为1疗程。
产后自汗多指妇女于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加剧。
偏于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防风,可益气固表止汗;血虚加当归、枣仁,以养血益阴,敛汗涩津。
一般1日1剂,多数1周可见效。
经行情志异常本病是指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甚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症状。
甘麦大枣汤有和中缓急、舒缓情志、协调心脾之效。
心神不安加枣仁、合欢花;烦躁易怒、悲伤啼哭加百合;全身不适、不可名状者加白芍。
每于经前1周开始服,每日1剂,对改善和调节心理情绪有良好作用。
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的成分小麦入药部分秋季采收果穗,晾晒,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取成熟果实(小麦)、未成熟果实(浮小麦),晒干备用。
中药味甘,性凉。
小麦:养心安神,除烦。
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治心神不宁,失眠,妇女脏躁,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悲伤欲哭。
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
六味地黄丸同名方约有4首,现选《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
组成: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
简介六味地黄丸主要适合于肾阴虚或者是肝肾阴虚,中医认为肝肾同源,症状也一起出现。
临床表现为阵阵潮热,盗汗、手脚热、五心烦热,有的病人两颧午后出现发红,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副作用不少人视“六味地黄丸”为“补肾秘方”,长期食用,却感觉越补越虚———原有的一些症状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补出”胃肠不适的毛病。
据了解,前来医院“投诉”六味地黄丸者,多数是自己在药店购买作为家庭补品的。
六味地黄丸不能“瞎吃”,因为它有着非常明确的适应症,需要根据不同体质进行调整和搭配,才能获得最好效果。
并且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的人可以选择在饭后半个小时以后再服用,避免长期服用对胃肠造成的伤害。
同时,服用应该根据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像维生素一样每日不停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六味地黄丸并不适用于【肾阳虚】的病人。
肾阳虚临床表现为一年四季手脚发凉,食欲不振,汗冷或房事不力、阳痿不育,宫寒不孕,病人感觉腰膝酸冷、怕凉。
《小儿药证直诀》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药物】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五心烦热,咽干颧红。
【用量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6~9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汤送下。
每次8粒,每日2次。
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抗肿瘤和抗细胞突变作用,能减轻和对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应激反应作用。
1.若肝血虚,则加入当归、白芍2.兼有咳嗽气促者,加入五味子、麦冬【应用变化】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皮肤干濇--山药为君。
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进补应用】本方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
迄今为止,其适应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小儿“五迟”,而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证。
它在滋补强身方面的显著疗效而成为补阴的著名方剂。
本方重用熟地为君,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配伍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两药都可协助熟地以充复肾中阴精,共为臣药。
又配泽泻泻肾利湿,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补脾,共为住药。
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为补肾阴为主,构成通补开合之剂,共奏滋肾益精之功。
如在本方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则名知柏地黄丸,功偏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之证;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则名杞菊地黄丸(见下方);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五味子,则名七味都气丸,功偏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气喘之证;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五味子、麦冬,则名麦味地黄丸,功偏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咳嗽、气喘。
1.高血压病用本方加减: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牛膝9克,肉桂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味: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苦参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3.糖尿病用本方丸剂,每次6~9克,每日2~3次,同时结合饮食控制。
4.慢性肾功能衰竭本方连用l~2个月,作为辅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5.消化系统肿瘤用本方丸剂,每日2次;同时配合维生素C200毫克,每日3次,连服6个月到1年,对甲胎蛋白转阴和防止转癌有较好的作用。
长服本丸对防治食道癌亦有一定的作用。
应用本方加味:熟地黄30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15克,白茯苓10克,泽泻10克,),川穹20克,莪术20克,鸡血藤30克,天冬15克。
水煎,每日1剂,长期服用,对胃癌患者有改善症状、增加食欲、提高生存率的作用。
6.化疗不良反应在胃癌化疗和恶性淋巴癌化疗的同时,加服六味地黄口服液。
可减轻化疗药的不良反应,改善造血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7.慢性前列腺炎用本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8.黄褐斑用第二代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一日三次,对黄褐斑、蝴蝶斑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