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课程?
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五,改革课程评价。
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革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程设计首先应该确立课程目标。
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课程范围的确定,涵盖所有有价值的学习领域;二是课程目标表述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确定等等。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和学习经验两个方面。
(3)学习活动:包括教学组织、安排、实施、媒体、资源等。
(4)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对于学生的进步所具有的价值判断。
此外,课程设计还包括很多要素,比如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分组情况及教学策略等要素。
设计课程,就必须考虑使学生达到什么
样的目标,选择什么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评价,如何选择课程资源,如何利用时空等等。
6、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7、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1)它是对学习的直接测量
这一点是相对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而言的。
很多情况下,教师通过传统的测验并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因为通过传统测验,教师多是“推断”到了学生会“做”什么,却不能测到学生是否真正会“做”什么,二者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如,从做选择题这个活动本身教师并不能看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只能从测验的结果来推断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间接评价。
而表现性评价则不同,它是通过学生在切实地“做(完成)”一些任务时的行为或表现来进行评价,如在即兴编故事中,教师当场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口头反应能力做评价。
因此,我们说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直接测量。
(2)评价本身既是测验又是学习活动
传统的纸笔测验中,测验往往独立于学习活动,这导致了一些无法避免的弊端。
如,学习和测验完全脱节,致使学生难以把课堂学习内容和测验内容联系起来,降低了课堂学习质量;测验的反馈滞后,降低了测验所应该起到的作用。
而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要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要进行直接地尝试、思考,测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巩固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过程。
此外,理想的表现性评价是测验与教学的结合,教师完全可以将测验嵌入到课堂中,测验与课堂活动同时进行,测验的同时也是一项积极的学习活动,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测验的弊端。
(3)既测量结果又评价过程
表现性评价区别于传统测验的另一特点就是它既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传统纸笔测验则一般只是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而难以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如,做选择题时学生是真正掌握了知识还是凭猜测选出了正确答案,这个过程无法判断。
表现性评价则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意义建构的积
极参与者,不仅记录学生能够做什么,还要记录学生是如何完成一项任务的,而且更关注后者。
表现性评价认为观察“过程”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是否有更好的或创造性的方法出现等,因此评价“过程”比评价“结果”更有价值,并且在表现性评价中常常有对过程进行评价的相应标准。
所以,既评价结果又评价过程是表现性评价的又一特点。
(4)有多重评价功能
表现性任务一般较复杂,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时,总会不同程度地涉及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积极思考,因此,通过表现性任务可以较好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智力技能。
另外,实际设计的表现性任务中,很多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完成,这也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因此,表现性评价也可以用来评价学生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享等。
所以,表现性评价有多重评价功能。
(5)主观评价
与传统评价的另一个明显不同就是表现性评价的主观性。
传统测验的很多题目都有客观的答案或较客观的评价标准,评价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和扫描仪。
而表现性任务一般很少有唯一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而且,往往有多种行为表现或问题解决方案都可以被评定为优秀。
这就需要依靠评价者的经验和智慧来进行评判,所以,评价的主观性是表现性评价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不足。
8、学生成长记录袋: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发展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方式。
9、制订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的步骤
(一)确定评价对象
(二)明确评价目的
(三)确定要收集的材料的类型以及收集的时间和次数
(四)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五)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方法
(六)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10、以发展性为定位的评语
(1)体现一片爱心
(2)注意个性化
(3)内容要具体
(4)评语要突出成功的因素,适当提及失败原因及建议
(5)态度平和,用语亲切
11、水平考试:水平考试是在某学习阶段结束时,根据一定的标准,为了解被评价者达到标准的程度而进行的考试。
12、标准化考试:是根据现代考试理论,运用现代统计手段,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设计与实施,并且有统一标准的考试。
13、书面测验的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
1.经济易行。
2.内容深广。
3.质量易控。
4.比较客观公正
(二)缺点
1.书面测验一般专注于知识与技能,那些高级和复杂的能力不易或者无法测定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经常被排除评价范围,这样会导致教育目标的狭窄化。
2.书面测验主要被当做一种鉴别的手段,因而试卷中怪题、偏题多,
难度系数较大。
自编试题编制之初,教师就想方设法将学生容易遗漏和混淆的地方作为出题重点。
3.学生得分的提高可能并非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而可能与教师和学生掌握的应付考试的方法,获得高分的手段有关。
4.反馈时只提供一个分数,对学生改进学习的意义不大。
14、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照目标参照测验(绝对评价)的要求进行。
(2)编制测验要符合科学进度。
(3)测验内容覆盖面力求广阔,体现一定的启发性和灵活性。
15、难度分析
难度指题目(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一般以难度系数来表示。
(1)基本公式
客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
P表示难度指标,N表示参加考试的总人数,R表示答对某道客观题的人数。
主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
P表示难度指标,X-表示所有考生在这道题上的平均得分,K表示这道题的满分值。
16、标准分数
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Z表示标准分数,X-某一原始分数,表示该团体的平均分数,S表示该团体分数的平均差距,即标准差。
标准分的绝对值表示某一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其正负号表示原始分数高于平均数还是低于平均数,如果原始分数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Z分数的范围大致从-3到+3之间。
17、考试评价的一般程序
(1)分析:发现和解读考试数据图表的数量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表达的问题。
(2)判断:与考试标准进行对比,在各个不同方面对总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学生群体进行比较,发现考试结果的差异性,并结合实际教学对考试现象作出判断。
(3)诊断:根据考试现象,确认学生学业成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具体的考试内容及其要求,联系教学与学生实际,对问题的原因提出诊断的意见。
(4)教学反馈意见:分析诊断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发现问题的所在,提出今后教学改如何改善的意见,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指导建议,促进实际教学工作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