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观音文化
有着“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美誉的遂宁以其独特的观音文化, 作为民间长期积淀的历史现象,不仅存在于广大民众的信念之中,更存在于观音道场的朝拜之中,存在于观音庙会的文经活动之中。在遂宁观音文化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灵泉寺”与“广德寺”了。而广德寺则自古以来是被皇家崇拜认为为“观音主道场”
一、广德寺渊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德寺, 最初名为石佛寺,始建于唐朝(公元618 年前后)。佛教经典《历代法宝记》中记载,广德寺开山高僧克幽禅师,系保唐宗(禅宗支派之一)在蜀地的第四代传人。克幽禅师俗名李文通,为唐中宗孙子、唐玄宗侄子。唐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来遂宁开山阐教二十年,两度被引入唐朝禁宫讲经说法,被封为“护国禅师”,最终在广德寺跏趺坐化。禅师一生传奇,被历代皇帝和信众。公认为观音化身。广德寺也因此被皇权确认为观音道场,受到唐、宋、明三朝皇帝十一次敕封。
康熙年间修订的《四川通志》、《潼川志》、《遂宁县志》均有如下生动记载:———唐大历 7 年(公元 772 年),广德寺内忽然呈现光
华,克幽禅师身坐光环之中,远近花卉变为莲花,一时传为观音现世。———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 780 年),遂州井泉皆枯。 克幽禅师以神奇法力,在广德寺后山点化涌泉一眼,救活全城百姓。唐德宗闻之感慨道:大师善济黎民,莫非圣观音现世?于是立即敕封寺名为善济寺;而那一眼救命的泉井,至今仍汩汩流淌清泉,名曰“圣水井”。唐德宗认为克幽禅师便是普度众生、善济天下的圣观音。———唐会昌年间(公元 841 年至 845 年),唐武宗在全国灭佛,广德寺破为废墟,克幽禅师灵塔也下陷成为水池。然而在50 多年后, 遂州刺史王简却从水池中挖出一具金钩连锁骨,上面镌刻“观音大士”文字。王简立即报奏朝廷,称克幽禅师就是观音菩萨现世! 唐昭宗闻奏,于是拨巨资重修寺庙,并赐名广德寺为“再兴禅林寺”。自此,也就是公元903 年,遂宁广德寺正式成为被朝廷崇拜的观音道场。(关于金钩连锁骨的传说,有大量的宋、明、清诗文为证。)
二 、广德寺的男身观音塑像
广德寺至今仍保留着观音男身塑像,在现今中国汉传佛教寺庙中,实属罕见。在魏晋时期进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均为男身塑像,到了元、明时期才完全演化为女像。广德寺观音殿中的男身观音塑像,佐证了中国观音文化曾在这座千年古刹中发祥。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广德寺中的观音大殿是与佛祖大殿比肩而建,其间
距离不到三米,给人们一个“平起平坐”的印象。
三 善济塔紧贴观音殿而建
广德寺中的善济塔为克幽禅师真身舍利塔, 重建于北宋。紧贴塔身而建的就是观音殿。观音殿中,没有按惯例供奉女性观音塑像,而是克幽禅师的塑像,并高悬牌匾,上书“活菩萨”。善济塔与观音殿二位一体,正说明了克幽禅师为观音
化身之说深入人心;这又与佛教初入中国时,以男身塑造观音妙像的历史不谋而合。
四 广德寺镇山之宝———御赐“观音”珠宝印
由皇帝御赐镇山法印的寺庙,在中国屈指可数,而广德寺却独得两枚。一枚为宋真宗所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一枚为明武宗所赐“广德禅寺”宝印。这是中央朝廷对广德寺观音道场地位的更加明确的认可。而明武宗所赐的玉印非常特别,上面刻有汉、缅甸、僧伽罗、巴利文之拉丁字母四种文字。僧侣们只要带上盖有这种印文的通关戒牒,就可在全国乃至南亚和欧洲畅行无阻。观音道场的特权由此足见一斑。而宋真宗所赐广德寺的“观音珠宝印”,比宋宁宗指定普陀山为观音道场整整早了200 年!
五 观音道场的标志建筑———明代圣旨坊
重建于明代的木质牌坊———圣旨坊,气派庄重而典雅,是广德寺作为皇家禅林观音道场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上面镌刻有当年唐代宗命颜真卿亲笔所书的“敕赐禅林”榜书。悠悠千载中,在这里反复上演过十一幕皇帝颁召大典。佛教典籍中记载,佛教四大名山奉迎圣旨必须出庙门十里,而这广德寺奉迎圣旨却在庙中。由此可见御敕观音道场的神圣威仪。
六 御敕观音道场的文物件证———“九龙”宋碑
广德寺内,现存南宋古碑一面,因为上面镌刻记载了自唐代宗到宋孝宗九位皇帝敕封广德寺的史实,所以民间又称之为“九龙碑”。(加上后来的明英宗、明武宗的敕封,广德寺受唐、宋、明三朝皇帝敕封共计十一次)“九龙碑”上每记载一次敕封,就是皇权对广德寺观音道场地位的一次确认,就是对遂宁作为中国观音文化发祥地的一次确认,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滋生起来的观音文化的一次传承。
七 古缅甸玉佛
在广德寺中, 供有古缅甸玉佛一尊。郭沫若于1913 年11 月11 日登临广德寺拜谒,后来在《樱花书简》中写道:“十一号宿遂宁县,县城外有庙宇一,名广德寺。中有玉观音神像一尊, 高三尺许, 广处约尺余, 俗传更有观音菩萨肉身在焉。”光绪年间, 广德寺另一位声名卓著的高僧清福和尚,独步万里,从缅甸请回玉佛9 尊,另从锡兰(今斯里兰卡)请回佛骨舍利15 枚、贝叶经3 部。这些佛教圣物运回国内,全部分赠给了成都宝光寺、四川峨眉山、上海玉渊寺、浙江普陀山供奉。清代广德寺释源性在《西来玉佛记》碑文中记载:“本寺历朝敕建,为观音大士道场,四众归崇。功德壮龙天敬仰,六和僧集;皇王祝日月光辉,殿堂为朝。”由此看来,正是由于神圣的观音道场的文化血缘,陶冶了广德寺历代高僧广济天下的神圣使命感,才有了清福和尚西迎玉佛、舍利,分赠天下名山的慨然壮举。
八 观音的传说
遂宁作为“观音故乡”那么这里一定会有关于观音的故事了:“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只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相传很早以前,西域有个劫国,劫王名叫庄严。后来,南迁到遂宁定居后,劫王改名妙庄。妙庄王共生三女:妙欲、妙善和妙音。三姊妹天生好静,常到白雀寺礼拜神灵。天长地久,三姊妹一心要修行成佛。妙庄王对此大为不满,再三劝说女儿们无效后,令官卒于白雀寺放火,逼迫女儿出来。没想到的是,三姊妹看见火起非但没有从寺中逃出,反而从从容容地走进了烈火中。三姊妹的苦修苦炼感动了释迦牟尼佛,在佛祖的指引下经过九年的苦修,三姊妹终于在农历九月十九日得道成佛。妙善被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妙欲封为文殊菩萨镇守五台山,妙音封为普贤菩萨镇守峨眉山。
欢迎各位朋友到“观音故里”旅游!
说完了广德寺我们再来说说遂宁的著名的另外一座寺庙,来自蓬溪的宝梵寺宝梵寺为蓬溪敕建古刹,位于蓬溪县城西15公里的宝梵镇境内。寺始建于北宋称罗汉院。治丰元中(公元1064年)宋英宗赵暑敕赐为“宝梵寺”,意即佛中之圣,梵中之宝。
明景泰元年重建。建筑面积为1852平方米,大雄殿气宇轩昂,蔚为壮观,建国后古建筑学者赞其“设计精细,结构严谨,形式美观,基础牢固”,誉为明代中期建筑的佳作。大雄宝殿内87幅、181.5平方米壁画中外驰名,宗教界尊此画为禅宗秀迹,绘画界赞美有画圣吴道子笔意,文博界誉为蜀中明代壁画代表作,群众敬之为仙画。《中国绘画史》、《中国名胜词曲》、《中国建筑工艺辞典》、《艺苑掇英》、《世界美术集粹》(日本编著)等十余种辞书对此壁画均有文字记载。
明代咸化二年,再染塑粉绘,遂成誉满海内外的宝梵寺壁画。有殿阁五重。现大雄殿存明代佛教故事《西方镜》彩绘壁画十幅,为明代壁画代表作,壁画笔力遒劲深厚,色彩鲜艳明丽,颇似唐著名画家吴道子笔意,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因其艺术价值极高而蜚声海内外。
“古寺钟灵秀,霞光霭万重。凤歇观音竹,鹤眠罗汉松。集成双活虎,圣捧九飞龙。仙笔抒妙品丹青耀禅宗。”这首出自清代文人之手,名曰《赞宝梵仙画》的诗歌,描述的就是蓬溪宝梵寺及其壁画。
早在上世纪初宝梵壁画就被刊载于著名文化刊物《东方杂志》、《良友画报》,名噪一时。1936年宝梵壁画被收入《中国绘画史》。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世界美术集萃》又将宝梵壁画收录其中,宝梵壁画由此声名远播。上世纪90年代宝梵壁画再次入选《中国美术全集》等多种典集,位齐敦煌壁画和山西永乐宫壁画。朱德委员长青年时期也曾到宝梵寺观赏壁画,并留下了“宝梵仙画十足当之”的题赞。建国前后,除英、美、法、日等国外官商、学者纷纷前往宝梵寺观赏壁画外,国内著名书画家丰子恺、段虚谷、黄宾虹、段文杰等亦先后到过宝梵寺观摩品评壁画均给予极高评价……
宝梵寺最珍贵的是它的壁画。因盛名在外,曾引来许多觊觎的目光。1995年,一位日本考古学者来到宝梵寺找管理员陈祖光,提出要以高价买走几幅壁画,被拒绝;同年,一位德国考古学家带着翻译,来到宝梵寺,求购壁画,这次,德国人开出的价钱是每幅壁画36万美金,但仍然被拒绝;1998年,4个自称是“南充市考古工程队”的人,强行要求刮下“长眉和尚”飘带上的泥金颜料,说是要拿回去“化验”,被当时的管理员陈祖光当场制止。
2寺庙建筑
宝梵寺建筑呈三进复四合院布局。在现存建筑中,除两侧廊庑改建于清代外,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均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尤其是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的大雄殿,斗拱飞檐,玲珑剔透,建筑体貌庄严静穆,堪称“明代建筑佳构”。 此殿为木构单檐歇山顶,三间四架椽抬梁式结构。殿成正方形,长、阔均为15.3米,通高8.5米。檐下施斗拱18朵,制作均为7铺单抄双下昂,出昂作篦齿状,昂角灵翘,昂尾直抵平椽。屋面施青瓦,砖雕龙脊,塑剑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物象。四角均为飞甍系铁马。此殿建筑历来备受各地古建专家学者赞赏,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来此考察后,认为:“宝梵寺大雄殿属‘另类’明代建筑,国内少见,十分珍贵”。
蜚声海内外的宝梵寺壁画就绘制于大雄殿内。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清澄、净元等延请画工于大雄殿泥壁图画12铺,其上拱眼绘有佛像24尊,名曰《西方镜》,共计104平方米。取材于唐玄奘译著《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等梵典,描述的是诸罗汉及众仙佛共赴佛会的故事,因而《西方境》又称《罗汉图》。壁画现仅存10铺,空缺两铺,一铺为卷首,为后人毁损,一铺是卷尾,传说中为“仙人”所废。
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宝梵壁画,均采用工笔重彩,沥金挤粉等技法。虽为佛门题材,却立足人间现实——所绘法像宝梵寺壁画103人,或聆经说法,或穿针引线,或窃窃私语……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超凡的艺术魅力。著名敦煌学专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教授称之为是“不可多得的祖国绘画艺术珍品”,著名书画家、原重庆画院院长谭学楷赞其是“四川壁画之精华”。 3壁画
在现存的10铺壁画中,尤以《地藏说法图》(又名《罗汉补衲》)最为精妙。画面高3.60米,宽3.18米,曾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此铺共造像11位,图中地藏菩萨手拈舍利宝珠,正在讲经说法,其情其状出神入化,超乎象外。而左右两尊罗汉似在暗自发笑,心想明天就是如来的寿辰,诸仙诸佛都要会聚在大宝雷音寺中聆听佛祖法音,难道地藏连这个都忘了?而伏虎罗汉显得无聊,在一旁逗玩侍虎。居下的那位罗汉却右手拈针,左手护衲,似乎刚好补完一个补丁,正侧目收针,咬断线头。从惟妙惟肖的情态,纤毫毕见的针线中,足见其画艺的精绝!另外九铺:《议赴法会》、《雷音供奉 》、《达摩朝贡》、《准提接引》、《南天仙子》、《长眉问难》、《罗汉聆经》(一、二)、《功德圆满》等,亦是匠心独运,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堪称精品。
除大雄殿壁画外,宝梵寺还有从附近定静寺迁移的明代壁画《诸天朝贡》共四铺,计25平方米,陈列于观音殿内。此画作于明景泰二年(1451),晚于大雄殿壁画15年,虽其品相略次于大雄殿壁画,但亦属珍贵文物。[2]
4寺庙布局
梵寺位于清徐县城西南10公里的东于村北隅。是太原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筑。该寺宋代名“宝林禅院”,辽、金时期称“宝安